“吃素就不會得脂肪肝”“吃了橘子后做抗原或核酸檢測會陽性”“蜂蜜、大蒜能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感染新冠后要綜合用藥,這樣好得快”……這些說法你是不是也聽過?近日,2022年度十大科學辟謠榜發布,從榜單來看,健康領域成為了謠言的“重災區”,這些謠言讓人們信以為真,有的甚至耳熟能詳。謠言這般“深入人心”,其實也在提示我們除了要“穩準狠”擊碎謠言,更要重視謠言背后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細究“上榜”謠言,其實大部分都不算高明,但為什么能輕易就蠱惑人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健康謠言打著“守護健康、遠離疾病”的幌子,找準了公眾對健康的關切,很容易引發情緒共鳴,契合供求規律。三年抗疫讓很多人都深刻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且對健康、養生等信息更加敏感。無論是醫療需求還是健康知識需求,當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時,各種披著“科學”外衣的謠言就會乘虛而入,甚至會掩蓋住科學的聲音,不少人抱著“反正沒壞處”“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有意無意間加速了謠言的傳播。俗話說“關心則亂”,越是在意,越容易失去判斷力,在意的人越多,謠言擴散得越廣。這也是各種健康謠言“野火燒不盡”的病灶所在。
我們總希望“謠言止于智者”,但比起寄希望于人人都成為“智者”,更加關注謠言背后的民生訴求,則是更加務實之舉。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緊盯群眾的急難愁盼,補齊衛生健康領域存在的短板弱項,不斷改善“硬環境”。同時,也要權威部門及時地就群眾關心的健康話題予以答疑解惑,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讓科普跑在謠言前面,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健康素養,不斷做強“軟環境”。只有“軟硬兼施”讓群眾徹底走出健康焦慮,才能真正鏟除健康謠言滋生的土壤。
凡事都有兩面性。面對健康謠言,一方面要揭穿它、戳破它,另一方面也要讀懂謠言背后的民生需求,針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尋求有效途徑,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