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最溫柔的,這都算不上是風。”3月26日,托木爾峰邊境警務站站長彭文磊笑著說。警務站隸屬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阿克蘇邊境管理支隊破城子邊境檢查站,位于夏特古道阿克蘇段的咽喉部位,扼守著通往中吉、中哈邊境的通外山口。

“往前翻過木扎爾特冰川就是伊犁昭蘇,左邊山口可以直達中哈邊境汗騰格里峰,再往前那座山口通往中吉邊境托木爾峰。”彭文磊指著警務站附近的幾個山口向記者介紹,他形容這里是“一站扼三口”。
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特殊,警務站所在區域常年大風不斷。上午,大風沿古道從南和西北山口向北猛吹,下午和傍晚風向則相反,并且風勢愈加迅猛,掠過山谷發出“嗚嗚”怪叫。久而久之,民警們在室內僅憑風聲就能判斷出時辰,他們因此戲稱自己是托木爾峰下的“聽風者”。

當然也有例外,有時三個山口的風會同時吹向警務站,就連河谷中的砂石都被吹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飛。門口國旗桿上新換的國旗,撐不過倆星期就被風撕爛了,民警想過把這些破損的國旗保存起來,但最終一面都沒收集到,因為大都“被風吹跑了”。
“順著山口進去,左邊和前面都是冰川。”彭文磊介紹,警務站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他們會定期開展巡邏,防范人畜誤越邊境,打擊偷獵、非法采挖等行為。2021年8月,幾名不法分子潛入夏特古道內盜挖藥材,民警聯合古道對面的昭蘇移民管理部門合力開展圍堵抓捕,最終將不法分子全部抓獲。


警務站距離破城子邊境檢查站有70公里崎嶇的山路,要走兩個多小時,再往山下的溫宿縣還有125公里路程,民警們還承擔著各類突發情況的救援任務。
今年2月14日深夜,夏特古道內突降大雪,一戶牧民的孩子高燒不退,民警將情況上報破城子邊境檢查站,由檢查站派警車冒雪將他送往山下,由于救援及時,孩子最終轉危為安。3月26日,夏特古道內一處工地務工人員發生疾病,又是民警及時協調車輛將他送往山下接受救治。
還有一天晚上,幾名外來務工人員由于不熟悉情況,將帳篷搭在最容易發生泥石流的河谷附近休息,民警巡邏發現后將他們勸離,并就近為他們聯系護邊員房屋居住,避免發生意外。

夜幕降臨,山風愈烈,溫度驟降至零下。在周圍執勤的護邊員陸續向警務站聚攏,彭文磊笑著跟大伙兒打招呼。今年31歲的彭文磊2014年畢業于新疆警察學院,隨后應征加入原新疆公安邊防總隊阿克蘇邊防支隊,2018年隨部隊集體改革轉隸國家移民管理局。
他在警校時學了不少大案要案破解范例,“原想著畢業后能大展身手”,但在這古道深處,有多少牧民掰著手指頭都能算得出,平時連陌生人都很少見,更不要說案件了。他曾想過離開,但最終還是舍不得這身警服,用他自己的話說,“對警服有著太深的感情”。

另外幾名民警同樣都是“90后”,年齡最小的27歲,分別來自云南曲靖、甘肅民勤、新疆博樂,初到這里,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同樣的迷茫彷徨。
“總得有人付出,要是大家都不來,邊境誰來守?”來自曲靖的張志剛這樣安慰自己。最終,大家把這里當家一樣建設,他們從河谷中撿來石頭,自己動手繪上國旗、警徽、移民管理警察標識,讓這滿眼都是土黃色調的山谷有了五顏六色。

他們還托人從山下制作了一條橫幅,“奮斗在最年輕的時光,奉獻在最偏遠的邊疆”,就懸掛在警務站柵欄上最顯眼的位置,以此來時時鼓勵自己。每個人還將自己與家人的合影洗成照片,裝上相框放在床頭,為這亙古苦寒的邊境增添了暖意。

每年開春,民警們都會嘗試在山中種樹,但存活率不到十分之一。不過大家并沒有氣餒,不久前,民警們再次從山下運來土和18棵樹苗,就栽種在警務室門口。
“只要種下去,就會有希望。”望著面前大山,彭文磊若有所思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