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源治理一直是法治建設當中的重要話題,如何讓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更是訴源治理在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化和發展。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法院始終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結合自治州“四大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具有博州特色的解紛調處模式,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多元解紛格局。
主動融入市域治理現代化打造平安博州

積極參與街道(社區)法治建設,全力創建“無訟(鄉村)社區”。截至目前,全州兩級法院在街道(社區)設立40個法官工作室,數十名法官以“法治副主任”的身份,通過“六診法”參與到街道(社區)法治建設中,協助街道(社區)開展法律服務援助、法律咨詢、矛盾糾紛調解,培養社區法律明白人、培育社區法治示范戶,做到“面對面解紛”“零距離普法”,真正讓法官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化解矛盾,進一步促進博州市域治理現代化。
人民法庭將調解工作融入基層平安細胞,不斷將司法服務延伸至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哈日布呼鎮人民法庭以鄉鎮訴訟服務全覆蓋為著力點,以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為出發點、以有效傳遞司法溫暖為落腳點,全面落實“三進”強基工作,在社區建立矛調對接中心,通過在社區、村隊張貼法官聯系卡,設立固定的包聯法官,“約診”+法官‘坐診’”的雙診模式,解決了大部分調解難題。該法庭還與轄區司法所、派出所、25個村隊及社區建立聯系網絡,開創了“一庭兩所”的綜合“會診”模式。
主動服務優化營商環境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護航企業發展,深入企業走訪調研是法院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必要舉措。博州兩級法院均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了“涉企綠色通道”,對于涉中小微企業案件,堅持“快調、快立、快審、快執”服務理念,化解涉企案件920余件,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4000余萬元,進一步加大法院主動服務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為博州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法院力量。
阿拉山口市法院聚焦口岸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邊民互市貿易中心等企業聚集地,通過在綜合保稅區設立法官工作室,定期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各企業生產經營,搭建企業與法院的溝通協作平臺,不斷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實地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法律咨詢和服務。今年以來,共調研走訪23次、覆蓋企業23家。阿拉山口地平線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曾一度進入破產程序,阿拉山口市法院對其進行破產重整,為企業重新融入市場創造條件。經多方努力,該公司注入新的活力,重新融入市場,發展壯大了口岸經濟。
自覺延伸司法服務促進旅游良性發展


博州旅游景點較多,游客量與日俱增。在旅游旺季,博州兩級法院不僅在旅游景點安排法官全天值守,實行旅游審判“110”新模式,快速到達現場、快速受理、快速解紛。同時,還為游客提供相關法律咨詢、宣傳《消費者保護權益法》等法律法規、現場答疑解惑、及時糾正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現場化解游客在景區發生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等旅游糾紛。“法旅融合”及時解決游客“最后一公里”的后顧之憂,為來博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
博樂市人民法院的賽里木湖旅游巡回法庭和溫泉縣法院旅游巡回法庭自成立以來,定期選派資深員額法官和法官助理組成專業旅游合議庭,在旅游高峰期巡回辦案,靈活機動處理旅游糾紛10余件次,使游客的合法權益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維護。
自覺扛起維護生態安全責任加強環境保護
博州草原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相對薄弱。博州兩級法院始終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鼓勵牧民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堅決斗爭,自覺維護良好生態環境。
溫泉縣居住著較多牧民,溫泉縣人民法院結合地理環境,積極開展“送法進山、送法近心”普法宣傳活動。通過建立“馬背法庭”,運用巡回審判解決矛盾糾紛的同時,還為牧民講解環境資源典型案例,以點帶面,調動大家保護草原、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增強牧民環保法律知識。
打造“法院+”多元解紛模式讓矛盾解紛加速
博州法院牢牢把握“集約高效、多元解紛、智慧精準、開放互動”的目標和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工作要求,建立“法院+”聯合糾紛化解工作模式,不僅聯合工會、工商聯、人民銀行、人社局等7家單位合力解決涉勞動爭議糾紛、涉金融糾紛、涉商涉企糾紛,制定在線訴調對接機制,還與律所、商會等行業性組織對接,簽訂合作協議,不斷強化法院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的手段和能力,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入駐人民法院調解資源庫,有效發揮行業解紛優勢和司法保障作用。
博州法院全面運用智慧法院帶來的紅利,用好用活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在線訴訟服務平臺、電子送達平臺等各類線上便民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處理方式。不僅如此,博州法院科學調配速裁團隊,以“1+1+1+1”模式,即“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書記員+一名調解員”加快案件辦理時間。2022年以來,全州24個速裁團隊審理案件平均審理時間12天,努力打造普通案件前端快調快審、疑難復雜案件后端細審精判的審判格局,為矛盾糾紛化解提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