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出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大門”,是由地理坐標命名的喀什地區(qū)麥蓋提縣塔克拉瑪干N39°沙漠旅游景區(qū)。這里是挑戰(zhàn)沙漠的絕佳入口,曾多次作為國際國內(nèi)探險隊穿越和中國環(huán)塔(國際)拉力賽的起點。每年5月至10月,每天有數(shù)以萬計的探險者來到這里,麥蓋提縣公安局庫木庫薩爾派出所猶如沙漠里的胡楊,守護著一方平安。
熟悉沙漠為極限救援做準備
3月21日一早,記者跟隨庫木庫薩爾派出所所長陳壽龍開始一天的工作。陳壽龍拿著3部對講機,與記者沒說幾句話,對講機里就會傳出呼叫聲。
“我們轄區(qū)有12個行政村、一個工業(yè)園區(qū)和一個沙漠景區(qū),大概80多平方公里。”陳壽龍頓了頓,“但我們的工作范圍不局限于轄區(qū)。沙漠面積廣,有探險者或游客遇到困難,無論在不在轄區(qū),我們都會救助。”
2020年,派出所成立沙漠救援隊,由派出所民輔警和景區(qū)專業(yè)救援人員組成。平時,救援隊有10名固定隊員,到了旅游旺季,會增至50人。
陳壽龍說,他們最怕接到群眾走失的報警。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流動性沙漠,不易辨別方向,且氣候多變,早晚50攝氏度左右的溫差很常見,群眾走失很危險。
最長的一次救援歷時3天。去年5月,一名探險者自駕進入景區(qū)后迷路,好不容易找到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報警。“我們確定他的大概位置和坐標就用了兩個多小時,他所處的位置遠遠超出我們平時巡邏、探索的極限。救援途中,我們好幾次差點陷入流沙,車輛在沙漠中跑了600多公里,才找到受困者。”陳壽龍說,沙漠中沙丘多、阻力大,地形一天一個樣。在艱難的條件下,隊員們的堅持給了受困者生的希望。

在這片黃沙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一些特殊的標記。陳壽龍介紹,正是靠著它們,救援隊隊員在沙漠里才不會迷路。“這都是隊員專門設置的定點標記,你看那里,就是3公里標記點!”順著陳壽龍手指的方向,記者在不遠處的沙丘上看到一個白色圓形帳篷。“還有5公里標記點的胡楊樹根、7公里標記點的幾枝紅柳,以及30公里標記點的露營基地。”除了這些,救援隊員還練就了靠沙面紋路、風向風感、沙漠植被、腳印車轍等辨別方向和位置的本領。“今后,我們會繼續(xù)將標記點向沙漠腹地延伸,只有越深入這片沙漠,越熟悉這片沙漠,群眾的安全才越有保障。”
翻越無數(shù)個沙丘找到受困者
提起2021年那次“大海撈針式”救援,陳壽龍印象深刻。當年7月,到景區(qū)打卡拍照的朱女士不小心把鉆戒丟在沙漠中。“這么小的東西,我也知道很難找回來,但它是丈夫送給我的結(jié)婚紀念日禮物,所以想請你們幫幫忙。”朱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報了警,然而陳壽龍卻很重視。
沙漠救援隊的10名隊員在朱女士停留過的地方展開地毯式搜索。3小時后,一名隊員興奮大呼:“找到了!找到了!”朱女士驚訝又感動,她沒有想到,民警的認真讓大海撈針變成了現(xiàn)實。
“我們接到的報警大多是徒步者走失、車輛陷入沙坑、丟失物品等,最多時我們一天接處警7起。”正說著,陳壽龍的對講機忽然響起:“救援隊,N39°有輛車陷住了,請求救援!”
陳壽龍的神經(jīng)緊繃起來,迅速聯(lián)系景區(qū)救援隊員和救援車輛。沙漠救援隊不到5分鐘就集結(jié)完畢,大家一邊持續(xù)撥打無法接通的受困者電話,一邊沖進沙漠。
一路上,救援車翻越沙丘,起起伏伏,猶如坐過山車,驚險又緊張。
“在那里!在那里!”陳壽龍大聲呼喊。在距離景區(qū)5公里的沙漠中,記者遠遠看見一人揮著帽子,旁邊一輛越野車深陷沙中。
救援車停在被困車輛前,隊員們拿出拖車繩,兩頭掛好,幾人在被困車后大力推行,救援車也加大馬力拖拽。10分鐘后,被困車輛從沙坡上緩緩“滑”了下來。
陳壽龍一天的工作在救援中接近尾聲,滿身細沙的他一臉欣慰。
像胡楊一樣扎根在這里
回程途中,陳壽龍指著沙漠邊緣綿延排列的樹木說,這是他們視若珍寶的防風固沙林。“這里氣候干燥,防沙林面積大,極易發(fā)生火災,所以我們組建了一支防風固沙隊,在周邊設置多個執(zhí)勤點,確保林區(qū)安全。”
記者了解到,防風固沙隊隊員會定期與護林員一起,對樹木進行澆灌、修剪、防護,同時加強巡邏,防范樹木被盜伐及火災等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以前沒有這片林區(qū)時,一年有一半時間都會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轄區(qū)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自從種了這些樹,風沙小了,野生動物多了,環(huán)境大變樣!”陳壽龍高興地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讓游客越來越多,也讓當?shù)厝罕姷摹板X袋子”鼓了起來。
“誓將沙漠變綠洲,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宣傳標語矗立在林帶旁,格外醒目,時不時有野兔、野雞歡脫地穿梭在沙漠與林帶間,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們一代代公安民警就像沙漠里的胡楊,扎根在這里、奉獻在這里。綠洲與黃沙相伴,才是我們最想看見的!”陳壽龍堅定地說。
大漠深處,因為有陳壽龍和同事們的守護,游客和群眾有了滿滿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