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新疆從相對封閉的內陸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邊境貿易迅速興起并蓬勃發展,涉外的民商事案件也隨之出現。如何做好涉外法治工作?如何提升涉外司法話語權?如何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新疆多地法院在實踐中出真知,在發展中攢經驗。

打造化解平臺 提升涉外司法話語權
調解、仲裁、訴訟由不同機構主導,若調解不成、仲裁不便,再轉至訴訟,周期長、手續多、程序不暢通,均會影響糾紛解決的時效。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聯合糾紛化解平臺(以下簡稱“中哈聯合糾紛化解平臺”),旨在為中哈兩國公民提供法律服務,多元化解國際民商事糾紛。”霍爾果斯市人民法院法官孫振超說。
孫振超所說的“中哈聯合糾紛化解平臺”,將訴訟、調解、仲裁有機整合,形成便利、快捷、低成本的“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切實滿足中外當事人多元化糾紛解決需求。
今年2月,“推進霍爾果斯‘中哈聯合糾紛化解平臺’實體化運行,在有條件的口岸所在地設立法官(檢察官)工作室,建立便利、快捷的口岸貿易糾紛解決機制”被寫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法機關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50條措施》。
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周志豪表示,要以中哈聯合糾紛化解平臺為引領,全力打造新時代邊貿糾紛多元化解亮麗風景線。
目前塔城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巴克圖口岸法官工作室,喀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在紅其拉甫、卡拉蘇、喀什機場三個口岸設立口岸法官工作室,阿拉山口市人民法院涉外糾紛調解中心也將在近期投入運營。
新疆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扇重要窗口。“提高新疆涉外司法審判工作法治化水平和解紛平臺建設至關重要。”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濤說。
對此,新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青松建議,西北地區首家涉外法律查明和研究機構已建在新疆大學,下一步自治區高院可主動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成立新疆國際商事法庭。
加強人才儲備 培養高層次涉外司法人才
涉外民商審判紛繁復雜,不僅涉及管轄權、法律適用、外國法查明,而且涉及送達、取證、外國法院判決和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涉外案件審判團隊是審理涉外案件的重要支撐。”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韓璟認為,現階段把涉外審判團隊的年輕力量培養成中堅力量是當務之急。
中哈聯合糾紛化解平臺當前在專業人才培養上存在短板。孫振超說:“目前缺少研究前沿問題和熟悉涉外法律專業人才,同時對翻譯人員的需求量較大。”
克拉瑪依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吳婷表示,該市法院成立涉外審判人才庫,通過走訪轄區內存在涉外業務的企業,特別是駐地央企,促進成立涉外糾紛人民調解組織或行業組織,以聘任特邀調解員等方式推動涉外糾紛處置人才隊伍建設。
周志豪認為,全區法院要瞄準涉外法治工作布局需求,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強化實踐鍛煉,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外語水平良好、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法治隊伍。
開展多方合作 構筑涉外司法聯動新格局
阿拉山口市人民法院法官卡哈爾曼·沙依買爾旦介紹,該院推進聯動機制建設,與檢察、公安、司法、發改、投促等部門建立健全聯動協調和處置機制,并加強與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對接渠道,形成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新合力。

“法院應該推進聯動工作機制,加強與司法局、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更好地體現法院權威。”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劉力認為,同稅務局、民政局等相關行政單位合作意義重大。比如說,涉外婚姻案件中,民政局可以發揮主要作用,法院在背后做強有力支撐,會更加合適。
除了各單位之間的合作,國際間的合作也十分重要。霍爾果斯市人民法院建議,依托上合組織框架擴大合作范圍,將司法協助工作納入上合組織,定期進行交流合作。
據了解,為提升全區法院知識產權、涉外審判隊伍履職盡責能力,推進新時代全區法院知識產權、涉外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3月19日,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和國家法官學院新疆分院共同舉辦了全區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涉外民商事審判業務培訓班,共有來自全區法院知識產權、涉外民商事法官近70人參加,并得到了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新疆大學和新疆財經大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