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支殘膜回收機組在田間各顯身手,殘留地膜被迅速摟起打成捆,回收殘膜能力最強的機組,不僅獲得了獎金,還收獲了隨之而來的訂單和潛在客戶——一直以來,農田殘留地膜治理都是難以根治的“老大難”問題,而近日輪臺縣的這場農田殘膜機械回收大比武,以獎促優的正向激勵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農田白色污染治理課。
攻克農田殘膜治理這一難題,固然需要法規制度的監管約束,但也必須正視客觀因素造成的困難。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地膜覆蓋技術的好處,對于地處干旱區的新疆來說毋庸多言,但多年來重使用、輕回收,殘留在農田中的地膜破壞了土壤環境、導致作物減產、污染農村環境,產生的種種問題不可輕視。雖然近年來,各有關部門和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都認識到了殘留地膜導致的危害,各地也積極響應自治區號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舉措,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2年,新疆農田殘膜回收率已達81%。但目前,我區農田白色污染治理仍然存在成本高、機械清理效果不理想、殘膜回收再利用難度大等現實問題,難以實現更進一步的突破。頑疾之所以難根治,往往有多重復雜因素的疊加。而通過正向激勵機制將正面行為不斷強化,能夠在多重復雜因素中激活主觀能動性,為解決問題尋找到突破口。本文開頭的那一幕,正是地方職能部門瞄準問題和困難,以正向激勵機制推動問題解決的有益嘗試。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既然避“殘膜之害”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那么就要在趨“治理之利”上加一些砝碼,進而吸引相關各方積極投身到這場治理農田白色污染的攻堅戰里來。以2021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之一的甘肅省高臺縣為例,農戶使用地膜可以“以舊換新”、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享受“以獎代補”等政策,實現了農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良性循環。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精河縣托里鎮伊吉林莫墩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文秀建議,將廢舊地膜回收作業列入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范圍,對殘膜回收工作按照畝數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同時也對廢舊地膜加工末端處理環節給予專項資金扶持。高臺縣的政策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代表的建議是在廣泛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的,都證明正向激勵機制在解決問題方面能夠充分調動起相關各方的積極性,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區農田殘留地膜治理具有借鑒意義。將這一思路擴展到地膜的生產、使用、回收全鏈條上,在高強度厚膜和可降解生物膜的生產使用、高效殘膜回收機械的研發、地膜回收利用技術等多方面給予政策的傾斜和資金的支持,讓農戶、合作社、企業都能從殘膜治理中獲利,相信會有更多好點子、好路子匯集到攻克農田白色污染治理難題上來。
眼下正值春耕春種時節,也是又一輪為農田“減塑”工作的開始,希望一片片鋪膜整齊的條田里不僅孕育著收獲,也能再少一些白色污染,多一些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