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對管理地方事務,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1月1日實施的《克拉瑪依市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全疆首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規,為該市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綠源肉聯有限責任公司是該信用體系的獲益者。“因為我們企業信用好,銀行提供了300萬元的無抵押貸款,而且是隨需隨貸。”3月9日,該公司經理陳光輝告訴記者,客戶知道企業的信用好,也愿意長期合作。
2016年,克拉瑪依市被列為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綜合試驗區;2017年,克拉瑪依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辦公室成立,開始在制度建設、信息歸集等方面發揮作用。然而,隨著社會信用建設工作有序推進,一些難以克服的制度性問題顯現出來,但國家層面未出臺專門的社會信用法律。
問題擺在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面前:如何制定一部管用的社會信用法規?怎樣讓信用監管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我們深入5個街道、6個立法聯系點、24個社區、43個相關部門,充分聽取各領域意見,收集立法建議400余條。”3月7日,克拉瑪依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戴步新回憶,通過不同方式對法規的可行性、出臺時機、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等提前研究,為法規審議奠定基礎,讓《條例》出臺后精準解決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切實存在的問題。
“信用”已經成為克拉瑪依市最具價值的“名片”。克拉瑪依市信用信息服務中心主任馬建介紹,僅2022年,克拉瑪依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就為社會提供企業信用查詢92萬余次,為相關行政事務管理提供各類信用查詢875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克拉瑪依市是一座建立在戈壁荒灘上的油城,自然條件惡劣。“別的地方樹木少澆幾次水,頂多是長勢不好,但在克拉瑪依,樹木會干死。”戴步新說。
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認為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規,鞏固綠化成果、規范城市綠化建設和管理十分必要。
立法要管用,首先得知道問題在哪里。為更好地了解全市綠化情況,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立法意見箱”作用,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將基層立法聯系點由原來的8個增至10個,涵蓋鄉鎮、街道、社區居委會、中央企業以及高等院校,收集到意見和建議70余項,采納20余項。
“部分綠化、生活用水管網合二為一,綠化時影響居民生活等很難發現的問題都顯現出來。”戴步新說,針對綠化建設標準不統一、養護不規范等問題,《克拉瑪依市城市綠化條例》進行了明確規定,目前已報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查。
立法要管用,還必須選準、選好立法項目。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利用微信、發專函、開座談會等方式,向社會各方征求立法項目建議,制定立法計劃,收集民意,逐項論證,成熟一個,確定一個。
克拉瑪依市是在石油礦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的硬化面積大。新疆冬季時間長,冰雪天氣多,地面易濕滑,解決路面防滑問題至關重要。2022年,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將《克拉瑪依市城區路面防滑規定》作為“小快靈”立法實踐項目,列入預備立法項目。
“草案稿只有8條,擬經審議通過后報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核。”戴步新介紹,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形式靈活、短小精悍、突出特色,確保出臺的法規立得住、真管用,更好發揮地方性法規的作用,更加有效地解決群眾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