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競賽!”近期,教育部回應了群眾反映的“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引發社會關注。有媒體調查發現,如今以中小學生為目標的各類違規競賽依舊不少。不少“大賽”動輒標榜“國家級”,但“交錢就有獎”,其背后問題重重。
五花八門的比賽動輒用“國家級”“全國性”“高權威”等字眼來為自己“貼金”,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吸引人,但此類競賽的真面目卻值得探究。例如,經過調查,媒體發現多個比賽的難度偏低,幾乎都是只要交錢就能拿獎。由于“黑競賽”普遍存在收費高昂、管理混亂、質量低下、兜售獎項、牟取暴利等嚴重問題,因此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警示風險。今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學生違規競賽活動的提醒》,其中就提及,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的,均屬違規舉辦的“黑競賽”。但受不法利益驅使,一些“黑競賽”仍通過各種方式活躍于市場上,不僅加重學生負擔,而且嚴重破壞教育生態。
對于這些亂象,學校要切實負起責任來。一方面要做好宣傳警示工作,增強學生和家長對此類競賽的認識,避免被其套路;另一方面也應把好關,堅決把違規競賽組織機構擋在校門外,保護好學生利益。
同時,家長應該加強防范。畢竟,“黑競賽”之所以有市場,與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不無關系。大多數機構也正是摸準了家長的這種心態,拿孩子的升學或“評優評先”說事。事實上,即使是教育部“白名單”以內的競賽,也跟招生入學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家長對各類競賽當有正確的認知,別因為社會的盲目追捧就墜入陷阱。
當然,要讓中小學“黑競賽”徹底絕跡,除了防范,更重要的是持續加大對違規舉辦競賽的組織者和培訓機構的打擊懲處力度。教育部門要聯合公安機關、市場監管等部門,形成打擊合力,不斷擠壓“黑競賽”的生存空間,并時刻防范其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