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長大的孩子,以前只在書本、圖片里見過磨盤、脫粒機這些老物件,如今在農耕文化園就能見到實物。大人們也可以在這里賞田園風光,尋鄉愁記憶。”2月19日,烏蘇市九間樓鄉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陳江接受記者采訪時,道出在詹家莊子村建立農耕文化園的初衷。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主打田園牧歌、鄉土生活的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大家青睞。
2019年8月,詹家莊子村在九間樓鄉黨委的統一規劃下,因地制宜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園,設立民俗展廳、農具展廳、群眾智慧展廳、紅色之旅展廳、農事體驗區、親子游戲互動區,并從村民家征集到鋤頭、磨盤、馬燈等農具400多件。一件件布滿歲月痕跡的老物件,讓鄉愁從抽象變為具體,從無形變為有形。
黨建興則事業興,黨建強則發展強。如何以“黨建+”引領鄉村發展?詹家莊子村黨支部積極完善管理機制,對黨員干部實行量化考核,引導全村48名黨員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身體力行帶頭干。

2022年5月,詹家莊子村黨支部爭取項目資金,在500米長的主街道加入農耕特色元素。同時,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村里自籌資金,實施多彩百畝花海、千米紫藤長廊、荷花池、戶外露營地等項目,集吃、住、玩、樂于一體,打造優質度假地。
日益紅火的農耕文化旅游不斷推動詹家莊子村休閑觀光農業轉型升級。2022年,詹家莊子村將帶頭增收致富、樹立文明鄉風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推廣運用基層治理積分制,村民們發展旅游、振興鄉村的勁頭更足了。
村民李勇杰經營農家樂,招牌土菜“八塊雞”遠近聞名。2022年7月,烏蘇啤酒節舉辦期間,許多食客紛紛驅車前來嘗鮮,李勇杰一家日均收入2500元。
烏蘇市農業農村局駐詹家莊子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勇告訴記者,為充分挖掘農耕人文資源,村里成立了社火隊、秧歌隊、腰鼓隊,每年在本村和附近鄉鎮演出40多場次,進一步打響了特色農耕文化旅游品牌。
農耕文化園里陳列著一張特殊的搖床,它是村里的“傳家寶”,幾十年來,30個不同民族、不同血緣的孩子先后在這張搖床里享受兒時的歡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男人在外上工勞作,女人大多在家照顧老人孩子,但抱孩子就挪不開手做家務,‘別斯克’(哈薩克語,意為小搖床)一‘床’難求。”捐贈搖床的村民居拉提·托依白克回憶說,誰家需要搖床就來他家借,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每個孩子用完以后,孩子的父親都會在搖床扶手上刻一個記號。
搖床在不同民族的家庭輾轉,變的是使用者,不變的是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情。
2021年,詹家莊子村農耕文化園被塔城地區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吸引了周邊縣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截至2022年12月,農耕文化園接待28個參觀團逾8萬人次。
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2022年,詹家莊子村人均收入達18400元。
“我們還在農耕文化園里打造了‘小院村民法治講堂’,不定期組織開展普法活動,引導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經營,誠信發展。”張勇說,詹家莊子村將繼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結合當地實際,依托農耕文化園,寓治理于發展,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走好善治之路,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