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轄區年輕居民口中的“旭哥”,也是老人們常念叨的“汪警官”,他叫汪旭,是塔城地區塔城市公安局和平派出所塔爾巴哈臺社區民警。
2015年,24歲的汪旭加入了公安隊伍,先后在巡控大隊、治安大隊工作,2021年調入和平派出所成為一名社區民警。兩年時間,他成長為一名老道的社區民警。
小卡片拉近距離
汪旭手上的公文包永遠都是鼓鼓囊囊的,里面除了宣傳冊,還有不少卡片。“這個卡是個好東西,我到物業、小區居民家、旅館、網吧等地方走訪的時候,見到人都會送上一張。這樣,他們有事一個電話就可以找到我了。”汪旭笑著說。

汪旭說的卡片是“警民連心卡”,上面印有汪旭的電話,下面備注著:“如果您有案情或者違法線索要報告,有關于社會治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請隨時與我聯系!”
卡片小,作用大。2022年8月,汪旭接到了一個外省長途電話。遠在浙江的蔡先生將塔城市區的一所房屋委托給一家裝修公司裝修,因施工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蔡先生不愿支付尾款,施工隊拿不到尾款,就揚言要破壞房屋。萬般無奈之下,蔡先生想起了自己一直留存的警民連心卡,撥通了汪旭的電話。
“既然老百姓相信咱,咱就得幫他們解決問題!”汪旭按照蔡先生給的電話,約上施工隊負責人到現場,詳細了解情況,并當面撥通蔡先生電話,對雙方進行了前期調解。施工隊負責人答應先保持現狀,等蔡先生回來再協商處理。2022年12月,蔡先生回到塔城市,汪旭又把雙方約到一起,通過調解達成協議,蔡先生滿意而歸。臨走前,他特意找到汪旭,鄭重表示了感謝。
警民聯調解心結
矛盾調解工作紛繁復雜,僅靠公安民輔警的力量是不夠的。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汪旭微笑著告訴筆者:“我們還有調解員張大姐啊。”
張大姐曾是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退休后一直熱心社區公益,不僅熟悉法律政策,在群眾中的威信也比較高。在接到派出所的邀請后,張大姐很高興地成為一名駐所調解員。日常處警現場無法調處的矛盾,民警都會將雙方當事人約到警民聯調室,讓張大姐幫忙調解。
2022年12月15日夜,正在派出所值班的汪旭接到群眾報警,稱樓上鄰居手持鋼管在門口敲門,自己不敢開門。汪旭趕到現場,手持鋼管的男子仍怒氣沖沖地敲著門。細問原因,原來是樓下彈琴聲音太大,影響樓上居民休息,屢次溝通無果,實在忍無可忍才來敲門。汪旭現場安撫了兩家人的情緒,對樓上男子的行為提出批評,也建議樓下住戶彈琴注意控制時間,盡管雙方當事人沒再說什么,但汪旭不放心,第二天一早,又將雙方約到了警民聯調室。
在警民聯調室,汪旭和張大姐為當事人倒上一杯水,請他們坐下慢慢說。汪旭詳細詢問了樓上住戶的作息規律,張大姐適時建議樓下練琴盡量在晚上9點前結束。通過汪旭講解法律規定,配合張大姐的溫柔調解,樓下住戶非常痛快地答應在琴房安裝隔音板減小噪音,兩家男主人還互加了微信好友,留了聯系電話。就這樣,一起可能“民轉刑”的矛盾被化解于無形。
服務群眾“零距離”
塔爾巴哈社區屬于老舊小區,共有42棟樓、1308戶居民,另有140余個商業網點。人員多,場所復雜,怎么才能做好服務?汪旭說,撲下身子做好群眾的“勤務員”就是最好的辦法。
汪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各社區警長一起打造“指尖上的警務室”。在走訪過程中,汪旭和警長們建立了各社區警務群,挨家挨戶邀請居民入群,每戶至少一人。考慮到部分老年人不太會用微信,汪旭就建議老人的子女進群。
“目前,我建了1個社區警務群,25個居民群,5個商戶群,遇到比較典型的案件或預警信息,我都會往群里發一發,提醒大家注意。平時大家也能通過群找到我,有什么業務咨詢直接就在群里答復了,方便得很。”汪旭笑著說。
“這小伙子,真不錯!”
在實實在在的“零距離”服務中,汪旭用心踐行著從警初心和使命,轄區百姓也越來越熟悉這位笑瞇瞇的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