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事兒過去這么久了,法官還惦記著我……”當1月30日接到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人民法院頭屯河人民法庭庭長柯媛媛打來的回訪電話時,54歲的何某感慨地說。
一周前,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司法局鋼城司法所派駐在該法庭的專職調解員肖秀麗遇到相似的感慨,“打回訪電話會聽到一些‘牢騷’,但更多的是感謝,被關注和惦記的那種感謝。”
一件小事,多方關注,主動回訪,這是頭屯河人民法庭全力構建“三調聯動”“三所聯動”“一庭多驛站”多元解紛新模式,將人民法庭打造成聚民力、解民憂、惠民生的“楓橋”陣地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該法庭將“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放在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大格局中統籌謀劃,主動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逐步探索出一條多元解紛新路徑。
“終于拿到錢了!”1月31日,新疆某勞務派遣公司負責人謝某一臉喜悅地說。2019年,謝某的公司承包了新疆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承攬的路燈更換項目,除了初期給付的7萬元,剩余18萬余元工程款遲遲未付。“我實在沒辦法了才求助法院。”謝某說。
今年1月13日,在法官、人民調解員和轄區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見證下,雙方終于坐到了一起。“不是我不給錢,是人家也沒給我付款啊!”面對謝某的詢問,新疆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某一臉難色。最終,劉某答應在當月18日之前先支付10萬元,尾款3月前支付。
近年來,這個法庭可做了不少暖心事。針對轄區多民族聚居特點,該法庭設立“古麗調解室”,根據“1個法庭+23個調委會+75名人民調解員”工作模式,累計調處糾紛2165件,調解率達92%以上。同時,打造“知民憂、暖民心”的“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與鋼城司法所、婦聯、工會、交警等相關部門建立長效機制,開展前端化解,聯合16個社區開展“拉網式”糾紛排查,排查糾紛300余件。
為解決轄區人民群眾司法新需求,頭屯河人民法庭還打造“保護婦女兒童驛站”“農民工討薪驛站”“企業服務咨詢驛站”,參與家事糾紛調處,與勞動監察部門聯合調處群體案件,守好農民工的“錢袋子”,指導修訂21類通用示范合同文本,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將公平正義進行到底。
2022年,該法庭共審結案件810件,調解率達43%,訴前調解案件344件,調解率達93%。柯媛媛說:“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提升基層司法能力,推動人民法庭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