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洗臉巾、一次性洗碗布……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越來越多,“次拋”成為生活常態。撕開就用、用完就丟,一次性用品仿佛把我們的生活帶入了“舒適區”,但是這種看起來時尚、便捷的“次拋生活”真的很香嗎?
的確,一次性用品用起來省時省事、干凈衛生,迎合了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但其背后也隱藏了較大的危害。大量的一次性用品不僅造成浪費,也成為日益增多的垃圾源頭,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環境。
以一次性餐盒為例,它造價很低,但使用過的餐盒摻雜了油脂、食物殘渣,回收利用難度大,原材料、垃圾填埋處理、污染環境治理等費用加起來,要比生產制作的成本高很多。從一次性餐盒到酒店“六小件”、快遞包裝袋,如果把支撐我們“次拋生活”的所有領域全部算在內,沒有節制、不負責任地使用和丟棄一次性用品,造成的污染和浪費會很驚人。在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當下,“次拋生活”與那些非必要的一次性用品,看起來方便時尚,卻并不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萬物皆可“一次性”,生態環境卻不能被當作“一次性資源”。針對一次性用品的種種弊端,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減少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新疆也發布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實施方案、“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持續推進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減量,積極推廣應用塑料替代品。從國家到地方,對一次性用品污染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推動綠色發展,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是大勢所趨。在這方面,不但要靠政策加大力度,更要在全社會營造綠色生活的濃厚氛圍。對于商家來說,不妨把取消或減少提供一次性用品當作轉型升級的契機,在循環經濟和產品質量、服務上下更大的功夫,積極研發質高價廉環保的替代品,從源頭上減少一次性用品的生產和使用;對于消費者來說,要提高對一次性用品污染危害的認識,自覺摒棄“次拋生活”,對一些無法舍棄的一次性用品,也要有意識地循環使用。畢竟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一根塑料吸管就能給地球少添些“麻煩”,給我們的生活多加一份“綠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