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塔城地區烏蘇市以“五治融合”為動力,整合資源,凝聚合力,打造具有烏蘇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有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政治引領
繪就黨群融合“同心圓”
“有問題找網格長”如今成了烏蘇市居民的口頭禪。
11月21日,烏蘇市南苑街道長征路社區博園小區居民李秀菊告訴記者:“我家住二樓,前陣子下水管道堵了,急需修理,打電話給網格長,當天下午,她就幫我找來修理工,還聯系單元住戶,共同出錢疏通了下水管。”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政治引領是關鍵。烏蘇市充分發揮市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入推進機構設置、人員配備、陣地建設、工作標準規范化。實施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村(社區)“兩委”兼任網格長,堅持“片區一把抓,回來再分家”工作理念,落實“一核多元、一元多崗、一崗多責”制度,實現工作任務由黨組織統一安排、實施、驗收,讓黨建引領落實到基層治理最小單元,充分發揮網格長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法治保障
搭建社會治理“大平臺”
原烏蘇市某廠在經營過程中將國有草場權屬登記在職工個人名下,職工退休后,仍持有草場使用權證書,并聲稱其草場被侵占,要求巨額賠償。
烏蘇市政府法律顧問介入調查取證、摸清案件根源,多輪協調,依法依規廢止已享有國有企業社保待遇職工的草場證書。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烏蘇市以創新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為主線,吸納24名法律工作者,實現了一鄉一法律顧問,成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22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69個,采取法官派駐、檢察官聯絡、警官入戶、法律工作者聯村包戶制,邊普法釋法,邊化解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已化解矛盾糾紛1208件。
烏蘇市還創新探索“互聯網+法治建設”,搭建行政執法監督、“農村產權交易”、“智慧水務”、招商及項目管理、“民企直通車”等線上平臺,在土地流轉、水利金融服務、招商項目建設等方面實現了法治和智治融合。
德治教化
譜寫文明建設“新樂章”
“現在生活富裕了,家家戶戶都用不上它了。我把祖傳小搖床放在民俗館,它是民族團結大家庭的見證。”九間樓鄉詹家村村民居拉提說。兩年前,居拉提將祖傳三代的小搖床捐贈給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民俗館。這張陪伴了不同民族30個孩子成長的小搖床,成為全市最新旅游“網紅”,更見證了九間樓鄉詹家村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
道德教化是培育市域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烏蘇市堅持文化引領、文化先行,打造花海·喜世界、蘇里坊等一批“網紅”景點,并積極組織開展啤酒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武俠文化、田園文化等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凝心聚力。通過穩步推進公園綠地、生態廊道、慢行系統建設,建成15分鐘健身圈,提升城鄉居民歸屬感、幸福感。以“小院道德講堂”為抓手,該市開展“最美烏蘇人”宣傳展示活動,廣泛評選“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新時代最美家庭”“誠信模范先進企業”等,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群眾文明素養。通過實施平安建設和文明建設“雙輪驅動”工程,烏蘇市已創建平安、文明雙達標小區92個。
自治強基
下好基層管理“先手棋”
“我兌換到了一袋米。”近日,金穗園社區居民張海錄開心地說。
“用‘積分享福’制度激發了居民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實現居民積分管理新模式,也提高了居民滿意度。”奎河街道金穗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唐連元介紹說。
烏蘇市還積極推動基層成立“居民議事會”,組建“1+15+22+X”志愿服務隊伍402支,大力開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微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村規民約和鄉風文明建設體系,引導群眾爭當“五星級文明戶”,使愛黨愛國、誠信守法、團結和諧、勤勞奉獻、環境整潔成為每位居民的自覺行動。推行“積分享福”機制,激發轄區群眾崇德向善內生動力。通過規范社區(村)“小微權利”清單,深入實施村(社)事務“四議兩公開”機制,烏蘇市最大限度調動了群眾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智治支撐
書寫智慧城市“新答卷”
近日,烏蘇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舉辦土地經營權競拍大會,西大溝鎮的5847.9畝土地通過“數字農業”信息綜合平臺進行公開競拍,最終4人獲得經營權,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振興新活力。
烏蘇市不斷完善“九大場景”建設,加快推進“非接觸、無感知、無差別、精準化”安檢新模式,推動智慧安防建設。以“黨建+網格+聯戶”模式打通基層治理和服務關鍵環節,開發“烏蘇市網格化精準服務智慧平臺”、政務工作臺社區通App、烏蘇政務和智慧烏蘇微信小程序,設置網格管理、市域治理、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新時代文明實踐等17個一級菜單,實現工作標準、流程、監督規范化。通過整合現有服務資源提供智慧物業、智慧工地、掌上農機、幼兒接送、電子通行證等服務,烏蘇市加快各類政務數據資源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整合利用,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更加科學高效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