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個多月勸阻200余起電信網絡詐騙,烏魯木齊市公安局高新區(新市區)分局迎賓路派出所民警白如峰總結出受騙人群3點共性:貪心、當局者迷、自作聰明。
本輪疫情發生后,白如峰被安排至機場街道飛機場社區機場家屬區南區工作,針對可能受騙的居民做好勸阻工作。
“近幾年,烏魯木齊市公安局扎實推進電信網絡詐騙精準預警工作,預警數據可直接傳輸給執勤民警。”擔任基層民警10年來,白如峰對反詐工作感觸頗深,他認為,“事前發現風險、及時勸阻已成常態,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勸阻時的溝通技巧。”
“白警官在視頻電話里說我‘女朋友’是騙子時,我覺得他才是假警察。”11月15日,險些遭遇詐騙的王先生心有余悸道。
11月初,王先生在網上結識了一位“漂亮的女士”,對方自稱剛剛失戀,王先生心生憐惜,經過多次勸慰開解,與其確定了戀愛關系。隨后,該“女士”向王先生介紹了數位“指導老師”,引導其下載投資軟件,稱賺上錢就結婚。
既能賺錢,又能“抱得美人歸”,王先生情難自已。
“幸虧王先生下載了‘國家反詐中心’APP,投資軟件的詐騙風險被迅速識別,推送預警。”白如峰對記者說。接到預警后,他連忙以視頻通話的形式聯系王先生,亮明身份,開展勸阻。但王先生深陷“情網”,多次掛斷通話。情急之下,白如峰聯系到王先生的工作單位,由其同事代為勸阻。最終,王先生及時醒悟,避免了財產損失。
“我們結合轄區特點,與數十家單位、企業簽訂了《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責任書》。”白如峰說,勸阻一起電信網絡詐騙平均需要1個小時,轄區日均10起詐騙風險預警,為提升勸阻質效,派出所打造“多元化宣傳+勸阻”模式,成效顯著。
“我們了解到可疑情況后,及時與白警官溝通,可靠又高效。”11月16日,某培訓基地安保負責人對記者說,如今,該基地員工接到可疑電話第一時間向單位安保部門咨詢已成常態。
10月30日,該基地員工張女士接到境外來電,對方自稱對沖基金客服,將其選為外匯交易項目內測對象,投資后資金將由專業人士運作,精準交易,雙倍返利。張女士難辨真假,便向安保部門求助。隨后,白如峰及時介入,成功勸阻。據了解,該基地今年未發生過電信網絡詐騙案件。
長期從事勸阻工作,白如峰對詐騙分子的狡詐和層出不窮的手段有深刻認識,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著當前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難點——
“網絡刷單會用真返利吊胃口,如何讓居民認識到騙子在‘放長線釣大魚’?”
“有的居民明知是詐騙,卻想‘虎口拔牙’,怎么杜絕他們在危險邊緣‘反復橫跳’?”
??????
白如峰正在尋找解決辦法。他有3個小目標:探索更新穎有效的防范宣傳形式、編寫一套針對性強的勸阻話術、組建一支專業勸阻隊伍。
反詐,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