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雙11”大促期間,不少人都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日前,公安部公布10起依法嚴厲打擊網上侵權假冒犯罪典型案例,并提示廣大消費者要增強法治意識和防范意識。
近幾年,直播帶貨等網絡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拓寬了消費者的購物渠道,提升了人們的生活便捷度。但同時也出現了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商品頻現等問題。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12315平臺在新消費領域每接到5件投訴舉報,就有4件跟直播帶貨有關。
與線下店鋪的傳統銷售模式相比,直播帶貨具有即時性、受眾廣、帶貨和發貨分離等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消費者往往會面臨取證難、維權難等問題,而部分消費者的隱忍無形中又給了不法商家“頂風作案”的勇氣,從而讓一些直播平臺淪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重災區。
此次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多起案件涉及直播帶貨,這些違法犯罪體現出團伙作案、上下游犯罪鏈條化、隱蔽性強等特征。
直播帶貨涉及的違法犯罪雖然發生在線上,但是根源在線下,因此只有緊盯病灶,對癥下藥,重拳出擊,將對線下假貨的打擊和線上假貨的圍堵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治理這些侵權假冒問題。此次公安機關披露的案件,就是緊盯消費者反映集中的“網紅”“直播間”等,通過打源頭、端窩點、斷鏈條、摧網絡、追流向,強化了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破案攻堅,不僅有力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維護了消費者和企業權利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在社會上也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
網絡是人們現實生活的延伸,網購體驗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消費信心。治理網絡售假除了需要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加大查處力度、依法打擊相關違法犯罪,還需要各類平臺強化自我管理、壓實各項責任,企業和商家提升誠信守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需要消費者依法積極維權、理性購物,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凈化購物環境,提振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