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聽到一句玩笑話,說以前都是拼學區房,現在得拼社區了。雖然是調侃,但側面反映出每個社區的服務水準是有所不同的。筆者所在的社區,自疫情開始至今,保供始終很好,蔬菜包很新鮮,米面糧油充足,最關鍵的是,包戶干部干事很主動,常常會在群里提示接龍各種水果包、生活用品包。很多事情不用居民提,社區干部就已經想到了。簡言之,社區的服務走在了群眾需求的前面。
但有沒有群眾意見大的社區?有。那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同樣的防疫,同樣的訴求,同樣由各類人群構成的居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因為將工作視為完成任務和將工作干成讓群眾滿意,有著天壤之別。
為了完成任務,追求的往往是達成工作的下限,以最低標準把工作干完就行,滿意不滿意就這樣了,反正挑不出大毛病;讓群眾滿意,追求的卻是突破服務的上限,保供不僅僅是讓居民吃得上,還要吃得好,對居民的正常訴求都真誠對待。群眾滿意,對社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更多,工作人員心情也會好,工作開展得也更順利,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本輪疫情對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個大的考驗,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好的工作作風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原因。
事實上不光是社區,只要是群眾工作都會面臨著這樣的路徑選擇:是為了完成任務?還是為了讓群眾滿意?而且這種選擇不單單是個人的事情。在當前環境下,無論哪份工作,哪級職務,都會面臨自己這一層級解決不了的困難,包戶干部、社區書記、街道書記,乃至更上一級的領導,無一例外,但問題在于你有沒有在你能力范圍內,盡心盡力從群眾角度出發去干工作。
群眾工作怎能不多為群眾考慮?每一級干部都力所能及為群眾著想,整個系統就會運轉暢通。反過來,從上到下,但凡有一個人只是把工作視為完成任務,在別人追求突破服務上限的時候他緊著下限干工作,那就會成為整個系統高效運行的堵點。
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提出正常訴求的群眾只是想解決困難。能解決就努力解決,解決不了就好好說話,多爭取理解,總比激化矛盾好。
夏葉漸黃,繼而飄零,這一輪疫情,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他們付出了太多。對群眾應當有更多包容和在乎,讓他們看得見擔當,更感知得到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