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恰縣14歲少年玉米塔力·耶提庫永遠忘不了兩個月前第一次走出家鄉演出的那一幕——2022年7月13日上午,他和同伴們在新疆博物館為習近平總書記展示英雄史詩《瑪納斯》說唱,更讓他激動的是表演結束后的合影,自己就站在總書記身邊。難忘的經歷和珍貴的瞬間,無聲地為這個帕米爾高原的少年賦予了光榮使命——用文化力量浸潤動人新疆。
在新疆大地的文化寶庫中,《瑪納斯》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穿過歷史塵煙,交河故城等遺址屹立在天山南北、漢代“司禾府印”等文物安放于博物館……駐足現實,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正成為民族團結的文化符號、阿勒泰的李娟在文學殿堂向萬千讀者講述魅力新疆……無論是撲面而來的千年滄桑,還是現代文化的迷人芬芳,都在這十年光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涵養著動人新疆。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館藏古籍修復、石窟寺專項調查等保護措施的實施,新疆多地歷史遺存重現風華;依托項目資金扶持、創新性發展等激勵機制,我區現代文藝精品力作迭出。毋庸置疑,這些流淌在新疆大地的文化涓流,正是由無數朵心靈共情的浪花奔涌而成,它們合力敘述著動人新疆的前世今生,匯聚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燦若星河的文化瑰寶是各族天山兒女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之源,但要讓每一朵浪花迸發出滋潤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依然任重道遠。讓歷史發聲、讓文物說話,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諸多時光深處的記憶,還沒有被喚醒;那些各民族共同書寫共同創造的悠久歷史,并沒有被廣泛知曉。回望當下,講好新疆故事、傳遞新疆聲音,我們依然有諸多不足。比如一些反映正能量的文藝作品,還缺乏打動人心的感染力;不少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彰顯優秀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難以占領市場廣泛傳播。
要使新疆動人心,必讓文化潤人心。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必須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構建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事實的話語體系和有效載體,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立足當下,要進一步探索科學的激勵機制,讓更多具有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愛黨愛國愛疆的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反映新疆歷史、符合現代文明理念、反映各族群眾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深入人心。
文化的繁榮興盛,是事關人心向背的深刻命題,需要文化領域的每一個人如同奔騰的浪花,追逐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新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動人新疆匯聚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