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根,平安是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把平安建設作為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邊防安全、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之需,抓住創建“全國第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地州”的機遇,完善治理體系、改善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傾力打造親民愛民品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9月12日,在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烏拉斯塔北村平安志愿者帕提古麗·艾買提江家的葡萄架下,村民們圍桌而坐,帕提古麗正在向大家宣講:“我們村是‘平安鄉村’,家家都在創建‘平安家庭’,美麗庭院是加分項。”
帕提古麗家是烏拉斯塔北村的“美麗庭院”示范戶,而這個村有120戶村民被評為“平安家庭”。該村黨支部書記阿依古麗·吐拉洪說:“我們村通過志愿者服務‘積分制’引導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爭創‘平安家庭’和‘平安鄉村’。每月一評比,隨時兌換積分,這調動了村民們的積極性,大家紛紛為平安創建出力。”
只有夯實平安根基,才能讓平安真正融入群眾生活。
近年來,為完善平安建設責任體系,博州從健全平安建設組織機構做起,加強黨的領導,打造“一把手”工程,同時匯聚平安建設聯動力量。該州出臺建設“平安博州”實施意見,制定配套機制120余項,明確責任書、時間表、路線圖。完善平安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組建10個專項組,健全地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推動成員單位隱患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發現問題,督促進度,形成合力。
借助組建平安宣傳隊伍的方式,博州傳播善治聲音、講好平安故事,營造了“平安我知曉、創建我參與”的濃厚氛圍,群眾平安建設知曉率、參與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近年來,博州各縣市以黨建統攬凝聚合力,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經驗,通過社區“大黨委”等工作機制,將志愿服務融入城市治理。其中,“紅馬甲”“紅色物業”“網格理事會”以及以個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調解室等一批接地氣、有特色的平安建設品牌脫穎而出,發揮了積極作用。
9月6日,在博樂市南城街道朝陽社區“居民說事點”,平安志愿者吳杰認真傾聽居民反映問題。他告訴記者:“每周社區都有1名縣級領導、1名街道班子成員、2名社區工作人員與平安志愿者一起入戶,傾聽收集居民訴求,聯合駐社區黨組織共同解決。”
“目前,全州有志愿者服務隊2149支、志愿者29618人,建立平安建設微信群2000余個、村隊社區‘說事室’‘協調室’等300余個,形成有事好商量、眾人事大家議的良好局面。”博州黨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平安建設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近年來,博州加強基層力量建設,從州直機關調整人員充實到基層社區,州級領導包聯鄉鎮場(街道)、縣級干部包聯村隊(社區),為每個鄉鎮場(街道)配備政法委員(書記),鄉鎮干部下沉村隊社區開展平安創建和服務群眾工作。
近年來,博州累計創建“平安家庭”“平安單位”等23類、11萬個“平安細胞”。2021年,博州被評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并榮獲平安中國建設最高獎“長安杯”。
如今,博州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穩定紅利、平安紅利、團結紅利持續釋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齊頭并進,群眾對平安建設滿意度多年保持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