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上車!”身穿防護服的向博峰焦急地對路邊一名男孩喊道。眼淚汪汪的孩子趕緊放好行李箱,拉開車門坐上警車。
從警7年,烏魯木齊市公安局水磨溝區分局振安街派出所副所長向博峰扎根在基層,在他心中就沒有什么比群眾的事更重要了。
8月10日,初中生小王哭著給向博峰打電話求助說:“警察叔叔,我打不上出租車,快趕不上火車了。”原來,在四川綿陽上學的小王利用暑假時間來烏市探望打工的父母,準備返回時,遇到出行困難。
確定位置后,向博峰開上警車火速接到小王,15分鐘就把他送到烏魯木齊站。

疫情防控期間,向博峰幫助了多少像小王一樣的群眾,他自己也記不清了。遞交請戰書后,他便開始風餐露宿,奔走在一線服務群眾,無論是對自己的職業,還是轄區居民,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為減少接觸風險,他主動向組織提出,除了日常飲用水外, 生活用水能不用就不用,盡量縮減配送次數,并帶領值守的民警在執勤點位自建了一個“旱廁”。 “大家誰也別嫌棄誰,跟我一塊臟一段時間吧,等回去后咱好好沖個熱水澡!”向博峰總是開著玩笑安慰同事們。
振安街派出所轄區地處城鄉接合部,流動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管理上面臨考驗。轄區居民69%為流動人口,且公租房、廉租房小區較集中,還包含大片自建房。
“打不開門的、家里有火情的、汽車電瓶虧電的,還有噪音擾民、鄰里矛盾、急病送醫??????我們平均一天的接處警量在50起左右,最多一天70多起。”向博峰說,如果上夜班,一晚上不睡覺是常有的。

今年5月的一天,轄區居民郝先生特地到所里給向博峰送錦旗,他說 :“真心感謝你,這兩年,我的心結被你解開了。”他與鄰居陸先生長期不和,曾多次因瑣事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
了解情況后,向博峰主動攬下這樁“難斷的官司”,挑起“第一責任人”的擔子。
他通過電話走訪、面談等方式,與兩人交談30多次,想盡辦法解開兩人心中的“疙瘩”,天長日久,面對向博峰樸實的話語、真誠的勸說 ,郝先生和陸先生的關系漸漸緩和。
沒過多久,在向博峰的組織下,郝先生和陸先生敞開心扉交流之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握手言和。
派出所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平安細胞”,是維護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而向博峰就是這道防線上的“排頭兵”,在他看來,群眾事、無小事。
向博峰緊密結合社區警務工作,對轄區矛盾糾紛進行排查,本著“話要說到群眾心窩、事要辦到群眾心底、情要融到群眾心田、理要講到群眾心底 ”的理念,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換來群眾笑臉。
深秋夜晚,霜寒初現,向博峰堅守在執勤點,看著手機屏幕上未滿月的孩子和妻子的合影,心里滿是對家人的愧疚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