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額敏縣人民法院開展判后答疑工作56 次,通過接聽電話答疑 73次,一審服判息訴91.57%。”8月1日,塔城地區額敏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高智軍向記者介紹。
判后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證據采信、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提出的疑問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
今年3月,當事人阿某某走進該院,稱其對判決結果有意見,導訴員立即將他引進判后答疑辦公室。

見阿某某情緒激動,額敏縣人民法院判后答疑專干張瑞方給他端上一杯熱水,示意他坐下慢慢說。
原來,阿某某是一起債務糾紛的當事人。兩年前,阿某某向張某借款3萬元,但遲遲沒有歸還。不久前,張某將他起訴至法院。法院審理過程中,阿某某辯解:自己在借款期間曾向張某還過5000元。但判決結果中并沒有扣減。拿到判決書的阿某某便找到法院來“評理”。
張瑞方立即與承辦法官溝通了解案情。這才得知:庭審中,阿某某沒有向法庭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已還款的事實,張某也不認可阿某某的辯解意見,因此法院沒有采納。不料阿某某對此并不理解,還對案件承辦法官產生了偏見。
張瑞方邀請哈薩克語系法官加入,耐心地向阿某某解釋法律關于舉證責任的相關規定,終于解開了阿某某的心結。
“法官的判決沒有問題,我服判。”事后,阿某某握著張瑞方的手說。
為做好判后答疑工作,額敏縣人民法院明確:承辦法官承擔判后答疑首問責任,讓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得明明白白”。
“承辦法官親歷案件辦理全過程,可以將案件的證據認證、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問題向當事人講清楚。大部分案件的當事人在承辦法官的首輪答疑后,都會接受裁判結果,服判息訴。”高智軍說。
針對像阿某某這樣的當事人,該院實行案件承辦法官與判后答疑專干協作制,由專職信訪干事在判后答疑辦公室對當事人進行現場接待或通過電話進行答疑。
針對個別當事人既不接受辦案法官的解釋又聽不進判后答疑辦公室解答的情況,該院還制定了院領導輪班接待制,由院領導輪流進行接待當事人答疑解惑。
“針對當事人的意見和疑惑,法院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判后答疑,能夠有效促進案結事了人和。”額敏縣人民法院院長賽力克·加汗說,“我們將不斷總結和提煉判后答疑工作的經驗和方法,優化工作流程、提高裁判質量、提升答疑水平,不斷提升司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