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奶,我們給您量血壓來了,您最近有沒有按時吃藥呀?”“李叔,我們過來給您修剪一下頭發……”近年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以“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化區域化黨建工作,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在職黨員等多支力量連為一體,架起了新時代黨和群眾聯系的橋梁,讓黨員干部在“八小時外”也能發光發熱,為城市社區治理聚力增效,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主動擔當亮身份
“你好,我是家住宜居家園的張曉宇,中共黨員,前來報到……”近日,在青河縣青龍湖社區,不斷有在職黨員前來報到,向社區黨委“亮身份、亮標準、亮承諾”。
目前已有1178名在職黨員到社區亮明身份,報到后,社區工作人員組織在職黨員從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居住小區等方面,認真填寫《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卡》,并根據在職黨員工作性質、特長及服務意向,分別納入黨的建設組織員、防疫安全員、和諧社區治安員等“八大員”志愿服務隊,明確每個崗位的具體職責。開展以“認領1個崗位、聯系1個小區、幫助居民解決1個微心愿、提供1個合理化建議+參加N次志愿服務”為主題的“4+N”志愿服務活動,明確服務措施和完成時限,形成服務工作“時間表”“進度圖”,切實將居民的“問題清單”轉變成在職黨員干部的“服務清單”,最終變為居民的“滿意清單”。
“惠民政策有黨員上門講,遇到困難有黨員上門幫,鄰里糾紛有黨員上門解......”談及“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實踐活動開展后的變化,青河鎮青龍湖社區青龍湖小區居民加娜爾·切格爾老人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服務群眾無小事,該縣以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抓手,更加充實社區服務隊伍,切實增強了社區綜合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強化黨員干部與群眾的直接聯系,有效延伸了社區服務觸角,搭建起“黨心連民心”的橋梁,讓社區更加互助有愛,也讓居民更有歸屬感,構建起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資源聯享暖民心
針對社區資源單一化、群眾訴求多樣化的現狀,青河縣打破服務壁壘,全面推進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按照“區域統籌、優勢互補、共建共駐”的原則,以社區黨組織為軸心,打造區域黨建聯盟,推動87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常態化到社區報到,簽訂共建協議書,建立資源項目清單、責任清單、需求清單、資源清單,使陣地相互開放、資源互補共用,形成“黨建工作一起抓、轄區發展一起干、服務群眾一起上”的工作局面。
“明年,我們單位計劃加強在法律援助、普法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等資源上的提供力度。”“我們單位可以給社區‘六點半’小課堂提供輔導老師。”……近日,在青河縣青河鎮白樺林社區組織召開的第二季度黨建聯席會上,各共駐共建單位紛紛說著。
通過定期召開大黨委聯席會議,社區與共駐共建單位共同研究確定階段工作要點、實施項目、推進措施等,及時為轄區單位、居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今年以來,社區與共駐共建單位共同協商解決社區群眾反映的困難訴求476件,形成居民下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的聯動治理模式,全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讓民生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在‘大黨委’機制的運行下,社區在發揮職能、調動資源方面有了更多的‘后盾’力量支持,社區治理成效更加明顯了,群眾對我們的工作也越來越滿意了。”青河鎮白樺林社區黨委書記馬玉紅說道。
健全機制抓服務
走進青河鎮青龍湖社區,一塊志愿服務“紅黑榜”映入眼簾,上面詳細記錄著社區內230名在職黨員干部本月的志愿服務積分情況。
據了解,該縣按照重心下移、權責一致原則,統一印發《在職黨員社區服務任務積分手冊》,記錄在職黨員進社區、小區開展志愿活動情況,實行積分制管理,每月對照“積分手冊”登記情況,核算出在職黨員當月積分,在每月月底通過志愿服務“紅黑榜”對在職黨員干部積分情況進行公示,并將考核情況反饋給黨員干部所在單位,納入年終考核,用積分督促在職黨員發揮作用,實現單位黨組織和社區的“雙向管理、雙向監督”。
“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單位黨組織“組團式”服務基層,在職黨員“志愿式”服務群眾,有效解決了老舊小區供氣供熱、物業管理糾紛、環境衛生治理等實際問題80余件,開展了政策宣傳、環境整治、慰問困難居民等各類志愿服務6300余次,切實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