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黝黑,身材精干,他經常穿梭在塔城地區額敏縣也木勒牧場也木勒村的小巷里,東家勸勸架,西家幫幫忙,如果不是那穿著整齊的警服和那字跡密布的筆記本,也許很多人會把他當成一個熱心腸的“群眾”,他就是塔城地區額敏縣公安局也木勒派出所輔警杜曼?葉爾肯。
杜曼?葉爾肯,男,哈薩克族,2010年加入額敏公安,工作12年來,四次被評為“年度優秀輔警”,2021年自治區便民服務先進個人,兩次突出貢獻“優秀輔警”。
進百家門 他是深耕社區的多面手
剛接手也木勒村時,杜曼發現這里的群眾法治觀念薄弱,漢語水平較低、對于法律知識一知半解,為此,他想出一個最笨的辦法,把法律知識翻譯成哈薩克語大白話,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讓群眾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講給他們聽、唱給他們聽。

2010年7月,杜曼在阿某家入戶走訪時,了解到阿某的妻子生病住院,兩個孩子不能就贍養老人達成一致意見,都不愿意履行贍養義務。杜曼先后多次到阿某的兩個子女家中,逐個化解他們的心中積怨,又聯系他們到所里進行調解。同時,杜曼還聯合司法所對其進行法律義務宣傳,以同身為父母的切身感受對其進行道德教育,最終兩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意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
他深知,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他與同事溝通協調,利用“百萬警進千萬家”為契機,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旨在提高每一位群眾的法律觀念,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
同時,他還定期檢查商鋪、學校、企事業單位、群租房,分門別類建立工作臺賬,實現數據應采盡采,安全隱患應排盡排,對檢查出的問題督促整改落實,治安案事件逐步下降,擰緊社區“安全閥”。
真情真意 古稀老人認他是“干兒子”
“小杜,你幾天沒來家里,我看你都瘦了,工作再辛苦,也要按時吃飯。”古奶奶拉著杜曼的手心疼地說道。
古奶奶今年已有90歲高齡,子女在外工作,常常獨自一人在家,杜曼在入戶時經常看見奶奶坐在門口的長椅上,心生疑惑,與古奶奶嘮家常問起此事。
“我的孩子們都在上班,孫子孫女上學,我一個人在家,坐在門口,我如果出事了,路上的行人都可以看見,可以快速幫我呼救。”聽了古奶奶的話,杜曼便記在了心底,每日看望老人,陪她聊天、解悶,幫她修繕房屋、澆花、打掃衛生,成為他的一種習慣。老人逢人便夸,“這是我的警察兒子,我的兒子太貼心了。”
時間久了,群眾遇到的急事、難事,家中水、電、煤發生故障、夫妻不和、家人患病、子女讀書、甚至下水道堵塞都愛找他,遇到什么喜慶事,也都愛找他,他成為群眾眼中的“百事通”。

從警十載 真情書寫無悔青春
社區600多戶,杜曼不知走了多少遍,每次走訪時,他都習慣帶著筆記本,哪家遇到了困難,都會一一記下來。至今,他的筆記本裝滿了一個抽屜,也積累了自己的一套社區工作方法,新來的民警、輔警都前來向他討教。
從警校來到派出所實習的“小卓”,在繁雜的工作中整天忙的焦頭爛額,有些意志消沉,杜曼主動與其交心,傳授工作技巧,釋疑解惑,帶著他走街串巷、入戶走訪,遇到問題,告訴他如何行之有效的解決。他經常叮囑小卓,警察是個“苦”職業,要有頑強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以后的路還長,要積極主動學習,統籌安排,才能在工作中少出錯、不出錯。在杜曼傳幫帶之下,小卓很快適應了工作節奏,工作也有了明顯的起色。

“天氣炎熱,照顧好群眾的時候,杜曼叔叔也請你們照顧好自己,這是我最喜歡的糖,杜曼叔叔你一定要吃哦!”杜曼的辦公桌上,留著一封字跡工整的信,上面放著幾顆大白兔奶糖。
糖果來自一位十歲的女孩,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奶奶相依為命,她說:“杜曼叔叔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常常來幫我們鏟煤、幫我們修水管,農忙時,幫我們收割麥子,奶奶生病了,送奶奶去醫院,幫我開家長會,還教我功課,他就像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英雄’,有他在,我和奶奶啥都不怕。”
“這個糖果是媽媽給我帶回來的,我舍不得吃,悄悄放在口袋里,我想把我最喜歡吃的與杜曼叔叔分享。”剛從街面執勤回來的杜曼看到這封信瞬間破防,撥開一顆吃到嘴里,更甜進了心里。
風風雨雨十余載,他從“小杜”變成大家口中“杜曼哥、師傅、百事通”,他依然走在服務群眾最前列,扎根于群眾之中,奔波于家長里短,俯下身子在自己的責任田里辛勤耕耘,用汗水澆灌出一朵朵警民情誼之花,收獲出平安轄區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