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連續多日的高溫天氣讓喀什地區伽師縣像是著了火一般,滾燙的地面升騰起陣陣熱浪,炙烤著行人。
7月25日下午,巴仁鎮迎賓路社區居民喀迪爾·巴吾敦走進迎賓路社區,向在一樓大廳首問接待崗值班的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主任吾布力阿西木·艾薩反映他和鄰居們的煩心事——這么熱的天,物業為啥不給綠化帶澆水?
吾布力阿西木·艾薩立即聯系物業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原來,小區里的水井管道壞了,沒辦法澆水。物業忙著處理問題,沒能及時給居民答復。
按照工作流程,吾布力阿西木·艾薩立即組織黨支部集體商議解決辦法。經過討論,26日上午,社區協調來一輛灑水車給綠地補充了水分。
看著水緩緩流入草地,喀迪爾·巴吾敦說:“感謝社區積極想辦法幫我們解決困難。這下草能活了,我們也感覺涼快多了!”
近年來,迎賓路社區積極做好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堅持“落實責任、暢通渠道、認真摸排、多元調解”的工作理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運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明告訴記者,社區有幾支隊伍專門解決群眾的困難訴求。居民要是遇上小麻煩,社區干部、社區黨員、網格長、人民調解員會積極幫助他們化解。如果是大問題,社區黨支部書記和鎮包聯干部會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如果是涉及法律的問題,就會由社區民警、警務站站長、專職法律顧問、法律志愿者組成的專業力量出面,運用他們的法律知識幫助居民解決,確保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社區如何得知群眾的訴求呢?吾布力阿西木·艾薩介紹說,鄉鎮“一碼通”平臺、包戶干部走訪、黨員干部坐班接訪、便民服務微信群、社區服務熱線……這些都是收集群眾訴求的渠道。社區干部無論從哪個渠道收集到訴求,都必須做到5分鐘內回復群眾,告知已收到訴求,1日內作出答復,告知辦理進度,3日內解決完畢。
“我們就是要做到群眾反映的事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依法依規辦理,妥善化解每一起矛盾糾紛。讓群眾有獲得感、安全感,信任社區,愿意依靠社區。”吾布力阿西木·艾薩說。
今年3月,社區居民阿某和妻子古某總是互相猜忌,日子越過越不順,吵吵嚷嚷要離婚。社區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將夫妻二人請到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室,由當天坐班的法律服務志愿者阿熱孜古麗·阿不都熱依木為他們調解。
阿熱孜古麗·阿不都熱依木曾是伽師縣人民法院法官,退休后,她主動加入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室,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背景,力所能及地幫助居民解決問題。
阿熱孜古麗·阿不都熱依木從夫妻的相處之道,講到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原本怒氣沖沖的兩個人慢慢冷靜下來。在背對背寫下對方的優點后,夫妻倆沉默了。“你們原本感情不錯,不該因為猜忌毀了家庭。”阿熱孜古麗·阿不都熱依木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為他們解開了心結,兩人重歸于好。
古某后來專門向阿熱孜古麗·阿不都熱依木表示了感謝,“要不是社區及時來幫助我們,這個家可能就散了。”

今年以來,迎賓路社區化解各類困難訴求、矛盾糾紛共83件,發生矛盾糾紛數與去年同比下降35%。
要做好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光是解決群眾們的“煩心事”還不夠。社區作為最小的社會公共結構,連接著每個人,是家庭和個人幸福的基礎。如果一個社區公共治理存在問題,百姓的幸福指數也會大打折扣。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必須用心治理好打造好與民眾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生活場所。這幾年,迎賓路社區居民休閑活動室、老年活動中心、居民大食堂等場所一一開門“營業”,讓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各種貼心的服務,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羅明說:“在落實跟蹤回訪、督辦問責的機制下,我們切實做到了群眾的每一件困難訴求、矛盾糾紛都得到了有效化解。與此同時,努力實現老百姓居有所管、居有所安、居有所樂。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