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心安,才有民安和國安。
近年來,和田地區洛浦縣委、縣政府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抓手,聚焦群眾心理健康需求,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指導思路,對標社會治理薄弱環節,探索出了心理解困解惑新機制新經驗。
聚焦需求 打造“心靈驛站”
6月25日的洛浦,高溫35℃。走進洛浦縣心理發展中心卻頓感絲絲清涼:藍色地貼,綠色調的沙發、座椅,茶幾上鮮艷的絹花,以及墻上極具設計感的文字裝飾“傾聽您的聲音 訴說你的煩惱”……目之所及,滿目溫馨,這就是洛浦縣各族群眾的“心靈驛站”。
該中心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免費為全縣群眾提供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僅2022年上半年就有效幫助化解心理問題2000余人,讓74對感情破裂的夫妻和好如初。
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背后,是洛浦縣委、縣政府對加快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高度重視。
基于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部分群眾心理問題突出,成為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因素之一。洛浦縣從搭建平臺、建設隊伍、健全機制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縣范圍內遴選8名具備心理咨詢從業資格證書、熱衷心理健康服務事業的公職人員,充實到心理發展中心。統籌政法、婦聯、民政、司法等10個相關部門及各鄉(鎮、街道),成立以縣婦聯黨組書記為組長、心理發展中心主任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心理健康發展領導小組,架設功能齊全的“縣心理發展中心+鄉鎮咨詢管理室+村心理咨詢室”的全縣域心理服務網絡。
服務保障,培訓先行。今年以來,當地對全縣436名婦聯主席及副主席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強化縣鄉村三級心理咨詢師管理,先后組織9場次436人的心理咨詢干部業務培訓,提高業務能力。
不僅如此,該縣心理發展中心還制定了全覆蓋式團體心理服務實施方案,每周固定3天組織心理咨詢師進村“下訪”。這得益于全縣9個鄉鎮1個街道和246個村(社區)婦聯主任發揮的“前沿哨所”作用,他們及時收集轄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梳理后上報。
“我們根據情況制定團體輔導或‘一對一’輔導方案,力爭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介入’。”洛浦縣心理發展中心主任古麗妮薩·麥提努日說。

多方共建 補齊治理短板
6月20日,心理咨詢師古麗努爾汗·阿布都拉如約來到城郊一企業,她和同事要和10多名工人談心,在交談溝通中消解他們的心理負擔。
不滿30歲的阿某是新入職員工,連日來他的怠工狀態甚至影響到其他同事。古麗努爾汗把他約到僻靜的辦公室,聽他說心里話。
原來,阿某覺得自己能放牧、會打馕,不甘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但他也清楚,自己無創業經驗、耐心不夠,擔心創業失敗后血本無歸。知曉了阿某的心事,古麗努爾汗給他算了一筆賬:企業管理規范,訂單穩定,收入有保障,還繳納社保;食堂菜品豐富,宿舍寬敞明亮;工作按件計酬,多勞多得。
“先從認知上消除對崗位的誤解,再多學習管理知識,待攢足存款后一樣能創業。”一番話讓阿某豁然開朗。
這樣的心理疏導,每周都會在當地各企業車間進行。據了解,目前洛浦縣各類企業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9000余人,員工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為此,洛浦縣心理發展中心主動與各企業協會對接,對有心理需求的對象逐一開展“心理訪談”。對發現的共性問題,以點帶面開展“我的幸福我做主”主題企業員工團體心理輔導。
對不同群體精準施策,更加彰顯服務溫度。面對在校學生,心理發展中心聯合當地教育局、學校,著重開展青春期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針對青年人生活壓力大、就業難、找不到對象等情況,充分發揮心理發展中心個體咨詢室、宣泄室、減壓室的作用,側重開展“一對一”心理咨詢輔導。針對中年群體面臨的問題,則和鄉(鎮、街道)、村(社區)加強溝通,以開展“美好家園我來創”主題團體心理疏導活動,引導家庭成員學會求同存異,齊心合力為美好生活奮斗。
凝聚力量 以專業促精準服務
村、鄉兩級有關人員先后調解了6次,多魯鄉英庫臺買村村民瑪某依然不愿再維持充滿猜疑的婚姻,于6月10日和丈夫麥某走進了洛浦縣民政局離婚登記窗口。填寫離婚登記表后,夫妻倆得到了“回家冷靜30天后再來”的回復。
沒想到,次日一大早,瑪某家來了兩個心理咨詢師,是該縣心理發展中心的姑再麗克孜·努爾艾合買提和麥麥提敏·麥提圖爾蓀。看到瑪某疑惑的表情,他們表明來意:“我們想聽聽兩位的心里話,孩子還小,他們一定希望父母恩愛、家庭幸福。”一番話,讓瑪某和麥某放下了戒備與抵觸。
今年2月起,瑪某學會了手工產品制作工藝,有了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當外賣員的丈夫看到妻子突然忙碌起來,衣著打扮也更加時尚,心里酸酸的,甚至懷疑妻子有了外遇。兩人為此經常爭吵。
了解矛盾癥結后,心理咨詢師分別與兩人談話。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麥麥提敏曾是一名教師,在單位是出了名的好爸爸、好丈夫,他負責和麥某交談,側重講解瑪某為家庭付出的努力,并通過對比瑪某工作前后家庭生活發生的變化,讓麥某從心底認可妻子的付出,同時強調新時代女性有自己的社交生活,而非天天圍著鍋臺轉。同為女性,姑再麗克孜則和瑪某單獨交流,建議她多關心丈夫,平時多交流,讓丈夫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
沒有大道理,也沒說誰對誰錯,但瑪某和麥某都明白了自身存在的問題,互相道歉后分別表態要好好過日子。6月12日,姑再麗克孜電話聯系瑪某,聽到她說“我們和好了,下個月不去民政局了,謝謝你們”后,姑再麗克孜放心了。
據介紹,近年來,洛浦縣的離婚率逐年下降,這與該縣推出的心理疏導托底模式密切相關。夫妻發生矛盾調解無果后,在離婚冷靜期30天內,雙方需到心理發展中心接受心理疏導,由心理咨詢師對夫妻倆做情感疏導。
不僅如此,心理發展中心還充分發揮婚姻家庭輔導室的作用,推出婚前培訓舉措,今年以來已開展婚前培訓21場次,141對新婚夫妻受益。
記者有話:
重視心理健康,夯實治理之基。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及時給予特定人群足夠的社會關愛和心理疏導,讓他們在朝著幸福生活奮斗的過程中“輕裝上陣”,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