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婚戀網站、交友網站等一些社交平臺騙局層出不窮,詐騙分子利用時機,找準對象,博取好感,編造理由,設下騙局,騙取錢財。

近日,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網絡交友詐騙案,男子在電競陪玩軟件上冒充妙齡女子,以各種理由向陪玩對象借錢實施詐騙,涉案金額達25萬余元。
2020年年初,曹某通過網絡游戲陪練軟件結識了盧某,見盧某出手闊綽便產生了偽裝成女性騙取盧某錢財的想法。隨后,曹某重新注冊了社交軟件賬號及游戲賬號,通過變聲軟件偽裝成女性與盧某聊天,并且時常在朋友圈發表女性網絡圖片及視頻,騙取盧某的信任,最終兩人發展成“戀人”關系。
“戀愛”期間,盡管盧某未曾與曹某線下見面或進行過視頻通話,但卻對曹某的女性身份深信不疑。在“戀愛”的4個月里,曹某以購物、旅游、還貸款、家人生病需要用錢等理由,先后讓盧某通過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方式向其轉賬100筆,共計258468元。隨著詐騙金額不斷增加,加之社會上強大的反詐聲勢,心虛的曹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直到民警聯系上盧某,盧某才知道“女友”竟是一個男人。
法院經審理認為,曹某以非法占用為目的,偽裝女性身份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另,曹某曾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后1年內再犯應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系累犯,應從重處罰。但其案發后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并如實供述了其詐騙的犯罪事實,系自首,遂對曹某從輕處罰,最終決定判處曹某有期徒刑5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6萬元,同時責令其將違法所得退賠盧某。
法官提醒
電信網絡詐騙相較于傳統的詐騙方式,作案方式隱蔽性高。法官提醒,網上交友要增強自身防范意識,不泄露個人身份、資金等敏感信息,若網友提出金錢上的往來,一定要更加謹慎,發現疑似騙局,要立即止損,及時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