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老年人有什么困難,就找社區志愿服務隊,啥事都能解決!”“社區每月一次的黨群聯席會議,黨員群眾共同議事論事,人人都是主人翁。”近日,談及所在社區(村)的新風貌,阿克蘇地區各縣市群眾贊不絕口。
這是阿克蘇地區群眾自治激發市域社會治理活力的真實寫照。
基層群眾自治是社會治理方式中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標志,是最直接、最廣泛、最生動的基層民主實踐。近年來,阿克蘇地區發揮自治強基的強大生命力,積極推進群眾自治規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打造社會治理新樣板。
黨建引領強筋骨
阿克蘇市南城街道托萬克巴扎巴格社區居民孟憲平身患殘疾,丈夫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她和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去年,她向單元長表達了自己想找份工作貼補家用的愿望,單元長把此事“搬”上黨群議事會。
經社區黨支部多方協調,孟憲平在轄區就業基地申請到免費攤位和創業援助金,她和丈夫一起擺攤賣菜,如今日子越過越好。
黨的領導是自治強基的根本保證。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群眾自治全過程,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凝聚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強大合力,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市域社會治理的工作優勢。
阿克蘇地區先后研究出臺《關于建立健全街道、社區、網格、樓棟黨組織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機關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織密組織網絡,把支部建到樓棟,實現網格內黨組織全覆蓋,全地區2.6萬余名機關單位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黨組織報到,共同開展平安創建、隱患排查、糾紛調處、環境整治等活動,形成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生動局面。
阿克蘇市紅橋街道紅橋社區探索構建網格黨建“紅色聯盟”,最大限度吸納社會力量、培育社會組織、引導群眾自治共建;廣泛發動業主委員會、小區物業、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網格事項管理,助網格員組織、宣傳、發動、服務群眾;通過組建網格微信群等方式,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努力提升群眾參與網格化管理的積極性,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溫宿縣將稻香社區作為試點,構建以“黨建引領、共建融合”為統攬,物業、社區、網格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打造“社區共治圈”。為激發群眾自治,稻香社區將物業服務管理納入基層治理大網格,召集黨小組組長、樓棟長、業委會成員、物業聯絡員等多方力量組成綜合治理小組,精準對接居民供需,“組團式”為居民解決實際困難。
新和縣引導社區干部、民協警、黨員等各支力量參加網格服務,利用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的時機,開展志愿服務“微行動”,認領群眾“微心愿”,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組建“志愿服務隊”“平安巡邏隊”“鄰里糾紛調解組”等群眾組織,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平安守護、矛盾化解中來,使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
廣泛參與解難題
“民情聯系卡上有網格員的電話,有什么困難可以隨時跟我們聯系!”5月23日,阿瓦提縣塔木托格拉克鎮玉斯屯克阿熱勒村網格員買買提·尕一提利用日常走訪時機,向村民們發放民情聯系卡,并做好溫馨提示。
發放民情聯系卡,是塔木托格拉克鎮推行精細化服務的貼心舉措。該鎮充分利用網格服務站,為群眾提供生活服務、公共服務、政務服務等,讓轄區群眾不出網格也可享受便利服務。今年以來,該鎮網格員積極發揮作用,在網格服務站為群眾協調解決困難訴求403件、化解矛盾糾紛66起。
組織搭臺,群眾唱戲。柯坪縣注重“自主性”自治,在網格力量配備方面,優先選擇熱心村級事務、擁有更多閑暇時間和更多精力的群體參與網格服務工作,從而實現群眾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讓基層自治更有實效。
2021年10月,柯坪縣蓋孜力克鎮托萬喀什艾日克村老黨員卡地爾·卡依將自家300余平方米的農家大院改造為集人民調解室、法治圖書室、群眾活動室于一體的矛盾糾紛調解室。久而久之,這個調解室成為社情民意收集點、法律法規普及站、矛盾糾紛終點站,遇到困難訴求時,村民們都愿意到這里協商解決。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推動各類組織強筋壯骨,充分動員組織群眾,形成以基層黨組織為中心、各類群眾組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同心圓,有效解決治理資源分散、治理協同不夠等問題,努力實現基層治理由碎片化無序管理向系統化有序治理轉變。
為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阿克蘇地區充分調動城鄉群眾、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群眾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沙雅縣針對外出就業人員工作、生活及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縣域內各中小企業為依托,打造“鴻雁服務站”,搭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供需平臺,采取“點對點”對接、“一站式”服務等方式,推動城鄉外出就業人員人崗匹配、穩崗就業。
庫車市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務、便于群眾自治的原則,延伸群眾微自治觸角,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庫車市新城街道幸福社區整合7家物業公司、210家餐飲企業、10個藝術培訓機構的資源,成立物業協會、餐飲協會和藝術特長培訓機構協會,做到有事大家議、決策共同定,引導行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庫車市熱斯坦街道林基路社區將廢舊廠房改造成居民議事點,開設茶館、紅色影院、家風家訓館,鼓勵群眾“說事、議事、主事”,激發城鄉治理活力。
規范民主有力量
近日,溫宿縣托乎拉鄉思源村村民代表們組織有序、著裝規范、列隊整齊,在村委會大院參與村級重大事務議事。
過去,村務、黨務、財務公開不及時,村民們意見很大。現在,思源村每季度都會對“三務”情況進行公示,村民們對村級事務議事決策的參與度、積極性越來越高,對村務管理的方式也越來越滿意。
公開贏得民心,議事改變面貌。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注重讓人民群眾依法依紀依規對各類自治組織和身邊人、身邊事進行有力有效的監督約束,促進自治組織、基層社會良性運行。
新和縣健全以議事協商為重點的民主決策機制,實行“四議兩公開”、民情議事會、民情懇談會等制度,明確每月20日召集網格員、業委會、物業等代表召開網格議事日聯席會議,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良性循環正在逐步形成。
群眾既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阿克蘇地區引導基層群眾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選樹學習身邊典型等活動中,潛移默化提高思想認識、提升自治能力,凝聚起建設平安家園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
“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民法典是如何改變你我生活的。”5月25日下午,在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法治大院,阿瓦提縣人民法院法官向村民講解民法典中有關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規,村民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去年以來,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整合基層法治資源,將與群眾相關的涉法事項全部融入到大院之中集中辦理,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形成了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以前,我因為勞務合同的事情和別人產生過糾紛,上過很多次法治課后,現在我懂得了不少勞務合同相關法律,也當起了村里的法律宣傳員。”英艾日克鎮拉特勒克村網格員玉山·麥麥提說。

拜城縣出臺《新時代村民“積分制”服務管理辦法》,將群眾自治與“積分制”管理有機融合,按戶發放積分卡,建立村(社區)積分超市、道德銀行,實現積分服務、積分激勵、積分獎評、積分管理,不斷提高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水平。
烏什縣依麻木鎮通過“庭所共建”探索法律咨詢新模式,鎮級層面選優配強人民調解員、人民法官,村級層面配備法律顧問,選樹法律明白人、講法學法示范戶,通過走訪入戶、開展法治課堂、面對面宣講等方式,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深入人心。
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如今在阿克蘇地區,“凡事搭把手”已成為群眾新風尚,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和合共生,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正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