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哈薩克文版判決書翻譯起來很麻煩,至少需要好幾天,現在好了,90秒就能翻譯過來,簡直是神速!”提起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永豐渠人民法庭的“翻譯神器”,全國人大代表、北京乾坤(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律師法蒂瑪禁不住贊嘆。
緊跟時代步伐,依靠數據跑路,不斷創新思路……今年以來,我區法院不斷優化人民法庭布局,大力推進信息化在人民法庭工作中的全方位應用,全區274家人民法庭全面實現智慧法庭全覆蓋,使智慧科技成為人民法庭的特色品牌,為群眾帶來更多便捷。
遠程調解 “云”端化糾紛
今年年初,身處四川的務工人員戴飛(化名)和其他工友接到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法院的通知,雙方就案件需面對面調解,可往返的費用讓工人們犯了難。
“工資本來沒多少,來回機票都比這錢多……”將時間和錢浪費在路上,只為一場不到一小時的庭審,這讓戴飛和工友們犯了難。
面對這樣“不劃算”的小事,法官早早就為當事人想好了解決辦法。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法院三塘湖人民法庭庭長黨培紅決定遠程調解這起案件。通過遠程視頻,黨培紅耐心傾聽,從法理、人情、現實等各個角度分析利弊、權衡得失,最終引導當事人達成和解,為戴飛和工友們要回18萬元工資。
立足地廣人稀、多民族聚居等區情,我區各地人民法院推出“基層法院+”“中心法庭+”“巡回審判+”三種模式。與此同時,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積極籌措資金進行四級專網建設,將人民法庭納入法院專網的最末端,搭建起“縱向見底,橫向到邊”法院專網全覆蓋網絡體系。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全區法院網上調解結案58萬多件。
網上辦案 服務更高效
“租客在湖南,一時半會兒回不來,本想著這事就拖到年底了,沒想到,通過這個電腦大屏幕,也能把我的案子給辦嘍!”6月2日,提起自己的商鋪糾紛案,作為房東的庫車市牙哈鎮牙哈村村民拉某一臉喜色。
新疆星河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云峰對帶著“科技范兒”的人民法庭,也直呼“太方便”:“小小的人民法庭都具備線上開庭的全要素,想不到!”
牙哈人民法庭是庫車市人民法院第一批數字化改造的法庭。去年,牙哈人民法庭再次升級為“互聯網科技法庭”,通過遠程視頻方式,真正做到開庭審案的“無接觸式服務”,讓群眾深切體會到人民法庭的科技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便利。
2021年,庫車市人民法院所有法律文書均通過辦公系統實現遠程簽字蓋章。當事人在法庭內訴訟隨時可領取法律文書,改變了原有文書到院機關領取的方式,實現裁判文書即出即取,提高了文書制作效率,減輕了當事人訴累。
“我們實現了網上立案、網上繳費、線上調解的全項功能,當事人掃碼繳費,就能接收開庭傳票等法律文書。”牙哈人民法庭庭長郭勇說,僅2021年,牙哈人民法庭共網上立案932件,網上調解案件491件,調解成功率達100%。
近年來,我區法院與全國法院同步完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設任務,實現網上辦案辦公全覆蓋,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真正為基層群眾服務,全面提高案件辦理質效。
同聲傳譯 審判更便捷
通過技術創新手段的運用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是新時代人民法院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同樣的事情,上次用了3天,這次就用了8秒,這可是20頁呢……”5月22日,在庭審現場立等就能拿到哈薩克文版判決書,這讓烏魯木齊縣永豐鎮公盛村二號溝牧場牧民哈某喜形于色。“牧場還有牛羊要管,一天都等不得,現在好了,當天就返回。”
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永豐渠人民法庭管轄區域內,少數民族群眾占比近50%,被稱為“馬背法庭”。
如今,該法庭借助新研發的多語種翻譯系統,實現庭審同聲傳譯,讓哈薩克語案件也能實現“云庭審”,為傳統“馬背法庭”插上信息化翅膀,這也是人民法庭不斷改革探索、迭代升級的縮影之一。
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信息技術處處長劉瓊表示,下一步,自治區高院將繼續主動靠前服務,以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與服務保障大局為切入點,將信息化建設融入服務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中,著力在人民法庭設置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等領域下功夫,注重培塑科技智能品牌,深入踐行司法為民宗旨,為推動新時代人民法院高質量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