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可有效化解基層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日前,塔城地區烏蘇市司法局新市區司法所所長詹曉云獲評2021年全國司法所模范個人。堅守在司法一線十余年,她有著怎樣獨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感悟?

將心比心解心結
家庭小和諧,匯聚社會大和諧。
2021年春節期間,正在家休息的詹曉云突然接到民警的電話:轄區一對姐弟因瑣事鬧起了矛盾。
放下電話,詹曉云就趕到了現場:原來,羅某和劉某是一對同母異父的姐弟,弟弟劉某因患精神類疾病提前辦理病退,生活中不會使用現金及其他電子設備。姐姐羅某在生活中經常關心幫助他,劉某對此非常感激。
為方便管理,劉某將自己11萬元的退休工資都轉給姐姐,讓姐姐代為管理。但春節期間,劉某卻聽信了別人的挑撥,想以報警的方式拿回那些錢。
羅某得知后非常生氣,二人便發生了爭執。
“我不是不同意把錢給他自己管,只是他沒問我要錢,直接選擇報警,這讓我太委屈了。”羅某氣極了。
詹曉云知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羅某感覺委屈,那就讓她先把委屈說出來。
詹曉云先讓民警把劉某帶出房間,自己和羅某單獨談,讓羅某先說完自己的委屈,她再勸解。
“你這么做,都是為了弟弟好,你的苦心,他會明白的!”經過2小時勸解,羅某終于原諒了弟弟劉某。隨后,羅某將錢轉給劉某,劉某向姐姐真誠道歉,兩人重歸于好。
凡事從心出發,將心比心調解,總能有所收獲。2021年以來,詹曉云參與調解矛盾糾紛80多件,其中涉經濟糾紛19件,涉案金額20萬余元。
用情引導助矯正
社區矯正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基層司法行政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矯正對象是特殊群體,開展好社區矯正,需要耐心、細心,更需要運用真情引導。
45歲的王某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在司法所首次見到王某,詹曉云便發現她情緒異常,甚至有自殺傾向,每次參加集中教育都哭。
詹曉云充分了解情況后,制定了針對性矯正方案。一邊與王某談心談話,一邊主動聯系王某的家人,雙管齊下,為王某舒緩情緒。沒過多久,王某的臉上出現了笑容。
劉某因犯危險駕駛罪被判處拘役一個月,緩刑兩個月。事情發生后,劉某的妻子張某認為,劉某的行為讓家庭蒙羞,不肯原諒劉某。劉某每次來社區參加集中教育,心理負擔很重。
得知此事后,詹曉云專程來到劉某家中,引導張某,終于讓張某認識到,幫助劉某改正的重要性,成功地讓劉某減輕了思想壓力。
勤學勤用勤普法
作為一所之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詹曉云深知,司法所各項業務的開展,都離不開扎實的業務知識。
于是,她苦練內功,自樹標桿。業余時間加強學習,堅持學習各項新法律、新規定,及時了解最新案例,扎實開展司法所的各項業務。
詹曉云發現:很多原本很簡單的糾紛,調解起來卻變得復雜了,甚至有些糾紛通過正常調解就可以解決,雙方當事人卻鬧進了法院。
“這是由于當事人法治觀念不強、法治意識淡薄造成的。”詹曉云總結,只有不斷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干部群眾的法治意識,才能預防各類糾紛的發生、有效化解各類已發生的矛盾。
每逢憲法宣傳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適合普法的時間節點,詹曉云都會帶領司法所同事,一同開展接地氣的普法宣傳活動,2021年共發放宣傳品宣傳袋300多個、圍裙200個、餐巾紙40盒等,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同時,詹曉云根據司法所的工作特點,確定普法重點對象,把對重點對象的幫扶教育,作為普法的一項重要工作。
“新頒布的法律知識最需要重視,特別是民法典的實施,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很大。”詹曉云說,做好普法宣傳的同時,還要開展法律咨詢。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在普法宣傳過程中,詹曉云就為轄區居民提供免費法律咨詢200余人次。
“榮譽是屬于集體的,也是屬于過去的。在共建法治社會、共享平安家園的道路上,我還要不斷學習,努力為群眾的美好生活貢獻更多的力量!”詹曉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