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時分,位于祖國邊陲的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鐵路執勤現場,響亮的汽笛聲打破了夜的寂靜。此時,這里的民警依然堅守在崗位上護航出入境中歐班列。

“邊檢您好,1道入境,中歐班列55節,預計20分鐘后到達!”
“好的,收到!”
3月26日23時30分,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接到鐵路信號樓打來的電話。
緊接著,列隊報數、查看記錄、清點執勤裝……對于這些流程,執勤民警早就爛熟于心,這樣的動作每年要進行多少次,他們自己也說不清。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是集鐵路、公路、管道、航空四種運輸方式為一體的國家一類陸路口岸。阿拉山口邊檢站的民警常年駐守在這里,承擔著對鐵路、公路口岸出入境人員和車輛的邊防檢查任務。

“大家注意,這是今天我們迎接的首趟入境中歐班列,大家要嚴格按照防疫要求,把控好查車速度。”23時45分,執勤隊長完成了對執勤防護裝具的逐人檢查,民警按照三人一組的分工,持手電筒,沿著鐵軌旁近1000米長的石子路向既定點位走去。
據悉,目前口岸實行的是“客停貨通”通關模式,為了提升通關效率,該邊檢站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要求,主動加強與海關、鐵路、外事和口岸管理等職能部門的聯動協作,不斷優化勤務流程,科學統籌執勤警力,全力提高查驗速度,始終做到“隨到隨檢”,最大限度壓縮了中歐班列通關時間,提升了通關效率。
凌晨0時05分,伴著一束機頭漸亮的燈光,入境中歐班列停靠在了勤務現場。
“開工了,大家小心腳下的石子!”隊長再一次叮囑大家。民警們按照分工,一組從車尾往車頭查,另一組從車頭往車尾查,驗證檢查員則采取全程不接觸方式展開了對員工證件的查驗。
0時35分許,入境車體查驗完畢,呼呼大風吹打在民警佩戴的護目鏡上,發出沙沙的聲音,民警搓了搓手,又朝著另一列出境列車走去。
原來,就在執勤民警檢查入境車體時,又接到了另一軌道上的出境列車檢查任務。

“今年以來,阿拉山口口岸通關過貨量屢創新高,勤務量增加了不少,現在每晚要檢查10到12趟的出入境列車。由于天冷道滑,檢查完成每列車最長要50分鐘,最短也要25分鐘。”該站站長范永勇說,目前民警上一次勤務時間長達8小時,民警要在防范輸入的基礎上保障列車快速通過,可以說,民警根本沒有空余時間休息。更不必說,民警還要面對惡劣天氣的侵襲。
阿拉山口口岸自然環境艱苦,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多達180多天,最大風速達每秒56米,民警常年堅守24小時通關作業,每列火車55節,總長度近1500米,民警每天檢查下來,要徒步20余公里。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里。”常態化的疫情防控意味著時間長,任務重。為此,2021年以來,該站主動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通過與哈薩克斯坦邊檢部門建立良好的協作機制,實現了對班列的快速查驗。
當3月27日早8時的鐘聲響起,白班執勤民警完成了交接班,夜班執勤民警們脫下防護服,臉上略顯疲憊,但依舊打起了百倍的精神,因為昨夜,國門安全無虞。
這就是一線民警的大愛擔當,也是防輸入中邊檢民警的工作縮影,正是有他們的艱辛付出,才為我們筑起一條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線。
一組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該站民警查驗的中歐班列突破600列,同比增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