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鄉喀拉翁格爾村,距離邊境十余公里。1972年起,這里就有了第一代護邊員。現在,這個村里家家戶戶都有護邊員,每個護邊員都是邊境線上的“活地圖”,這個村被譽為“護邊村”。
大薩子零號邊境執勤點站長紅偉·闊克乃和11號邊境警務站站長胡瑪爾·達希潘,是從護邊員隊伍里鍛煉成長起來的第三代優秀護邊員。

紅偉·闊克乃,56歲。28歲當上護邊員,至今剛好也28個年頭。
“當年,村里的兩名護邊員叔叔得了嚴重的關節炎,不得不退下來,我就堅決要求去當護邊員,要像他們一樣為國家做事!”紅偉說。
紅偉,壯實的身材,黑里透紅的臉龐布滿了紅色血絲。說起話來,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他的憨厚、樸實。

胡瑪爾·達希潘,58歲,1991年成為一名護邊員。
“我的父親曾是王震部隊的戰士,1949年復員回村的。父親常說,保家衛國最光榮。我雖然沒能參軍當兵,但能當護邊員也很光榮。”胡瑪爾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激動地說。
胡瑪爾說起話來很靦腆,但提到父親,他一臉光榮,還專門從手機里找出他翻拍的由國防部1959年給他父親達希潘·葉列吾斯孜頒發的《復轉軍人證明書》。

共同走過
“當時沒有派出所,也沒有護邊站,沒有電話,只靠騎馬傳遞消息,遇到壞人要堵截、看住,報告派出所。我們還要為巡邊的子弟兵當向導,和他們一起面對困難。” 胡瑪爾告訴記者。
“我小時候特別機靈,眼睛像監控,走過的路都不會忘記,邊境上有幾個界碑、幾條溝,我都特別清楚。所以,無論是子弟兵還是民警,他們巡邊都喜歡帶著我。”
“雖然那時候沒有什么待遇,但那是保家衛國的任務,就應該去完成,沒想過要什么。現在,我們有工資、有補貼,養老保險啊、醫療保險也都有,特別有成就感和獲得感,我們是為國家做事的‘公家人’!” 紅偉自豪地說。
共同經歷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警惕……這些都是護邊員的基本功。
“1995年,我上自家的房頂上干活,在房頂上習慣性觀察四周,發現有一個人陌生人,我馬上從房頂下來跑去詢問。見那個人吞吞吐吐的,就把他帶到了派出所。經民警詢查,這個人竟是個非法越境者。” 胡瑪爾回憶道。
及時制止不法分子盜挖蟲草的違法行為,也是護邊員的一項重要任務。
“ 2009年5月的一天,我們巡邊時發現了一伙挖蟲草的人,我立即向派出所作了匯報,民警趕到時差不多凌晨4點了,我帶著他們順著河邊尋找。果然,天蒙蒙亮時,我們找到了那一伙人。”
“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有一次,我們遇到了一個14人的團伙,我們的任務就是盯住他們,等著民警來抓人。”紅偉笑著說,其實,當時他們人那么多,自己也挺害怕的。
“2008年6月,我在巡邊中發現,林子里有燒過的炭火,還有蘭州牌香煙盒和茶葉……我判斷這是挖蟲草的人留下的,發現我們后躲了起來。我們就四下尋找,發現一塊大石頭后面躲著幾個人。我立即向派出所匯報,我們整整對峙了兩個半小時,民警趕到了……”
“2017年5月20日,有人來舉報說,在山里看到有人采挖蟲草。我們跟著民警追蹤到第三天時,發現了他們的蹤跡。當時有人拔出刀子,我就立刻撲了上去,兩人抱成一團從山上滾到山下,好在我力氣大,制服了他。” 胡瑪爾對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記憶尤深。
在阿勒泰山區,冬天一場暴雪下來,積雪1米多厚是常事。

“2011年10月20日,山里下起了大雪,雪封了路,我們巡邊隊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帶著他們走了四個多小時,才走了出來。”
“2015年11月的一個晚上,大雪,我們就近找到一個空房子。那天我們只帶了一天的干糧,便融化了雪水就著干馕吃,之后擠靠在一起取暖打盹。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大雪把門堵上了。我們費了好大的工夫才把門打開,踏著齊腰深的大雪走了出來。”紅偉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他必須鎮定,才能帶著隊伍找到回家的路。
除此之外,在深山老林里巡邊與野獸不期而遇是常事,過河時馬蹄卡在石縫里是常事……因為是常事,他們就見怪不怪,用積累的經驗和辦法從容應對。
總之,什么都不能阻擋他們巡邊的腳步。
共同擁有的驕傲
1976年7月,紅偉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他帶領的六號警務站工作出色,受到上級的表彰。2020年7月1日,六號警務站被命名為“紅偉哨所”,成為護邊員學習的榜樣。
2021年8月,哈巴河邊境新建零號警務站,紅偉被委以重任,來到這個更遙遠、沒有路、沒信號、還只是一個氈房的新站當站長。
“我現在明顯感覺到腿疼關節疼,一到陰冷天就更加疼,但能堅持。”
紅偉表示,只要還能干,就干下去,還想多帶幾個徒弟出來。目前,哈巴河邊境的每一個護邊站都有他的徒弟。
胡瑪爾于2005年光榮入黨。2018年被任命為11號警務站站長,帶著20多位護邊員奮斗在護邊一線。2020年,胡瑪爾被阿勒泰地區評為“最美戍邊人”。

“我要一直干下去,也要做好‘傳幫帶’工作。當下的計劃是學好國語,成為合格的新時代護邊員。” 胡瑪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