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英
調解工作法寶↓
一顆真心
百分熱情
萬分努力

顧海英今年47歲,是塔城地區沙灣市人民法院特邀人民調解員。
除了調解員,她還是全國紅十字會個人會員代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婦聯婦女代表、沙灣市人大代表、沙灣市學雷鋒志愿者協會會長。在沙灣市,她算得上是個“名人”。
2017年,顧海英成為沙灣市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她像一個鄰家大姐,最擅長調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民間借貸糾紛等類型案件。在長期的積累中,她摸索出了“正義言辭講清法理、循循善誘講明事例、感同身受講透情理”的調解方法,讓當事人勝敗皆明、心服口服。
用“一顆真心”對待當事人
剛擔任人民調解員時,面對龐大的法律體系與嚴謹的司法制度,43歲的顧海英沒有絲毫打退堂鼓的想法。她積極自學法律專業知識,認真研讀人民調解員教程,不斷提升調解能力。
顧海英第一次調解的是一起離婚案。接到案件后,她在法院花了大量時間翻閱資料、熟悉相關法律條文,并及時請教立案庭法官有關法律知識與婚姻案件的調解技巧,只希望讓第一次接待的當事人能夠滿意而歸。
那天,一對90后小夫妻應邀來到調解室,凝重的臉色讓顧海英立刻感受到雙方的“不愉快”。在詢問階段,她從談話中迅速捕捉到了雙方感情還未完全破裂,且都心系孩子這個切入點。她找準時機,從正面角度向兩人“翻譯”對方的抱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告訴雙方,抱怨的背后其實是缺乏有效的溝通,并用“過來人”的經驗替他們說出各自不易察覺但卻真實存在的生活痛點與難點,引導他們嘗試溝通、學會換位思考。
經過一番調解,雙方當事人若有所悟,為了年幼的孩子,也帶著“顧大姐的婚姻經營觀”,主動放棄了離婚的念頭。
顧海英說:“那天他們倆擁抱的時候,我感受到人民調解員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它是精神層面的‘公益活動’者。”
也正是這第一次調解的“開門紅”,讓顧海英愛上了這個職業,用“一顆真心”對待每一位當事人成為她調解工作的準則。

用“百分熱情”調解案件
“要么不調解,要調解就要使出渾身解數,付出百分熱情。”這是顧海英經常說的一句話。
在一起拖欠務工費的糾紛中,原告是一位從甘肅來沙灣市務工的婦女,2018年,因老板拖欠其近2萬元的務工費,將老板訴至沙灣市人民法院。
本著“能調當調”的原則,顧海英約見了雙方當事人。調解中被告一直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不肯支付費用,還以上廁所為借口偷偷離去。
調解陷入了僵局。后來顧海英幾次約被告,他都以各種借口推脫不肯前來。當時,連書記員都勸顧海英放棄調解,讓原告走訴訟程序,但她沒聽進勸。
她來到被告家,做起了“上門調解”,義正言辭地告訴被告,如果案件進入訴訟程序,那么花費的不僅僅是務工費,甚至還有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不必要的訴訟費等成本。隨后,她又從雙方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可以主動與原告商議,先歸還一部分,剩余部分資金歸還期限也可以協商。
在顧海英的勸說下,被告逐漸認識到訴前調解確實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幾天后,被告主動聯系顧海英,現場將拖欠原告的務工費全部給付完畢。
事后,原告緊緊握住顧海英的手說:“聽說你為了我,親自上門找老板調解……謝謝你,要不是碰到你,我今年要空手而歸了。”說著,她抬手抹去了臉頰上的淚水。

用“萬分努力”推進訴前調解工作
隨著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認識,顧海英深刻體會到,訴前調解是推動訴源治理治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減少各族人民群眾訴累、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要怎樣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呢?僅靠自己是不夠的。
先后榮獲過“沙灣市突出貢獻先進個人”、塔城地區“勞動模范”“道德模范”、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志愿者”等榮譽稱號,顧海英沒有把自己當成“成功人士”,這些榮譽對她來說,只是整合資源做好調解工作的途徑。她充分利用“名人效應”,在日常工作中號召更多仁人志士加入基層調解組織,為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打造全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貢獻力量。

很多人因為她的號召加入了沙灣市學雷鋒志愿者協會。作為“學雷鋒志愿者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她將普法解紛工作與志愿者服務工作深度融合,定期帶領成員在鄉鎮村隊、學校、機關等場所開展解紛與普法工作。
2021年以來,顧海英面向基層開展專題釋法宣講14場次,帶領“學雷鋒志愿者協會”成員開展法治宣傳10場次。目前,她所帶領的協會已經逐步形成了社區黨群、鄉鎮村隊法律溝通的“連心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法律志愿服務的“名品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法律服務,增強了基層調解組織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了沙灣市訴源治理工作。
法官和書記員們這樣評價顧海英
訴前調解是一門藝術,法律知識是基礎,但更多時候調解講究的是人情、人性和雙方心理的準確把握,沒有一定的年齡和生活閱歷是無法做好這項工作的。
顧海英,就是那個恰到好處的人民調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