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潤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走進疏附縣站敏鄉艾日克貝西村,最先看到的是村里的地標建筑幸福亭。紅頂的小亭子坐落在一片白楊樹的環抱中,村民可以坐在亭中休閑聊天,孩子們在周邊玩耍,這里就像城市的小游園。
村里有9條路,每一條路都有名字:幸福亭位于平安路和幸福路交叉路口,村委會與村民文化廣場之間是文化路,六小組周邊有富民路和光明路,振興路穿過牛羊屠宰場、服裝廠所在的三小組……
“我們村里的路都有名字,既有寓意又好聽。”村民們言語中透露著自豪。
去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法委駐艾日克貝西村“訪惠聚”工作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多種形式開展文化創建,帶有“文化味”的鄉村道路既展現了村里近兩年的變化,又飽含著大家對經濟發展的美好愿景。
三小組是村民最多的小組,離村委會較遠。今年3月,工作隊協調社會組織捐助水泥、磚頭等物資,將一塊占地一畝的澇壩地建成休閑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搭建了遮陽廊亭。新建的廣場起名為“振興廣場”,寓意著鄉村振興戰略在艾日克貝西村落地生根。
村民凱姆拜爾古麗·艾麥提告訴記者,以前有人問她家住哪兒,她會說“村委會左邊往前走,澇壩地旁邊”。現在,她總是驕傲地回答:“我家住在振興路,旁邊就是振興廣場!”
廣場建在家門口,村民跳廣場舞、帶孩子玩有了去處。此后兩個月,工作隊和村委會又先后建起了富民廣場、法治廣場。每一個廣場主題不同,法治廣場設置了籃球架和法治長廊,圍墻繪上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普法漫畫,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激發村民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

文化改變的不只是村容村貌。村民古遜阿依穆·麥麥提家窗臺上有一沓獎狀,那是兩個兒子上學期間獲得的。今年10月,在縣城中學上九年級的大兒子穆海麥提·麥麥提圖爾蓀被評為“優秀班干部”。“等孩子長大了,學到知識有出息了,會把家鄉建設得更美麗!”古遜阿依穆·麥麥提高興地說。
艾日克貝西村還建成了村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館里的和面盆、縫紉機等老物件,讓群眾憶苦思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村里組建的石榴花宣講隊,不定期組織村民學習黨的惠民政策,并針對村民需求,開展各類技術培訓。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村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村里的事務也更上心了。從村委會的一份志愿者臺賬中可以看出,村民們主動參與各項志愿活動,積極為美麗鄉村建設出力。
“文化振興激發了村民的感恩意識,大家積極主動參與村務工作,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謀發展,小日子越來越紅火。”駐村工作隊隊長、村黨總支書記董梅說。近兩年來,村里的特色種植、養殖遍地開花,村民就業、創業的熱情高漲,2021年已實現人均純收入14509.92元。
老黨員塔西·喀迪爾說起村里的變化很自豪:“其他村的人來我們村參觀,舉著手機邊拍邊夸。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像蜜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