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水、半城樹、滿眼綠”,溫暖的春風吹開草原的萬紫千紅,被喻為油畫中的城市——新疆塔城,迎來一年最美麗的季節。
塔城地區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曾是中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素有中亞商貿走廊美譽。今天,讓我們走進塔城地區,和駐守在這里的塔城邊境管理支隊民警們,一同了解油畫塔城的“紅色記憶”。

走進紅色邊關的黨史故事
↓↓↓↓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隊伍
巴爾魯克山離云朵很近,空氣中彌漫著一絲絲露水的清冽,成群的牛羊悠閑的吃草,牧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在這歲月靜好的背后,卻充滿了抗擊侵略的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東北的優秀兒女紛紛拿起武器,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東北抗日義勇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1933年1月,在無外援、四面受敵的情況下,黑龍江抗日救國軍鄭潤成旅、吉林自衛軍、吉林救國軍等,他們先后撤至中蘇邊境,然后由蘇聯繞道到了新疆塔城邊境巴克圖口岸后回國。

抗戰期間,塔城人民在黨的組織動員下,與全疆人民一道,組成了抗日后援會,修筑國際援華公路,捐款捐物支持抗戰,譜寫出一首首動人的愛國主義之歌。

上世紀60年代,在反擊前蘇聯入侵巴爾魯克山的戰斗中,以孫龍珍烈士為代表的兵團戍邊衛士響應黨的號召,主動參加戍邊隊伍,在44萬畝存在爭議的區域履行維護國家主權的偉大使命,不幸犧牲。但英雄們的精神,一直流傳在塔城邊境管理支隊的民警心中。

衛國戍邊情懷源遠流長
一代戍邊人,有一代的情懷,而衛國守邊的初心,卻從未有過改變。

早在1953年,那份愛國為民的種子就已經在戍邊衛士們心中生根發芽。為了捍衛祖國領土,當時新疆邊民開始在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中蘇邊界“爭議地帶”耕種“政治田”。

那段崢嶸歲月中,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前身,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塔城地區大隊作為主力隊伍,護衛牧民群眾進行“抵邊放牧”,他們用這一特殊的方式,堅決捍衛祖國的尊嚴,守衛著祖國邊境地區的疆土不被蠶食。

1980年,塔城邊境管理支隊正式成立,主要擔負著塔城地區塔城市、額敏、裕民、托里、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9個邊境團場的邊境管理和社會治安任務。

駐守在這片土地上的移民管理警察們,用自己的初心與使命默默奉獻,守護著祖國的萬里邊防線,維護著邊境地區和國門口岸的安全穩定。

邊防精神的世代傳承,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護邊員隊伍,在一代代的戍邊人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群體,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吉也克邊境派出所護邊員魏德友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守邊半個世紀,被譽為邊境線上"活地圖",億萬網友在得知他的故事后為之感動落淚。


今年6月29日,經中共中央批準,魏德友榮獲“七一勛章”。

民警們也掀起了“魏然成風”向戍邊模范魏德友老人學習的熱潮,保衛邊境地區安全,衛國戍邊的種子也在一批批來疆民警心中生根發芽。

民族團結一家親助力經濟發展
晚霞在天空緩緩暈開,將云彩涂上一抹酡紅,巴爾魯克山上傳來陣陣歡聲笑語,牧民手中的“冬不拉”和“手鼓”傳送著陣陣輕快節拍,低沉的歌曲縈繞在移民管理警察與牧民群眾身邊,他們在勞作一天之后,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這就是新疆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基層派出所管邊民警的一天。

長年以來,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將民族團結工作作為支隊重點工作之一,持續推廣支隊“愛民泉”、“愛民橋”、“愛心螢之舞”關愛困難兒童品牌工程等愛民舉措。

同時,支隊繼續協調落實警官兼任村官制度,為駐地黨委政府注入源源不斷的幫建動力。繼續聯合塔城地委政法委對愛民固邊模范村(鎮)進行命名表彰,深度促進警民融合發展。民警們心系百姓、為民解憂,贏得了轄區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邊境穩定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祖國的西北邊陲,移民管理警察始終堅守在邊境一線。
夜晚星空璀璨,警笛突然響起!
“稍息——立正!”民警與輔警護邊員立即登車向預案地點增援,指揮員迅速拿起對講機“巡邏組立即向指定地點進行合圍……”這是新疆塔城邊境管理支隊的民警夜晚進行處突演練的一幕。



近年來,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創新控邊工作舉措。以基礎信息采集為抓手,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立體式防控體系,通過“步巡+視頻巡邏+無人機巡邏”的方式,實現了對前沿車行要道、牧業小道的實時動態監控,邊境轄區無死角全覆蓋,真正實現了邊境安全無虞的目標。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隊伍,駐守在塔城地區的移民管理警察們,將踏尋先烈足跡,傳承革命精神,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履行入黨誓言,凝聚起戍守邊關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