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穩定和諧,不僅是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更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前提。今年以來,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下稱白堿灘區)結合本地實際,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建設,直面基層社會治理諸多難題挑戰,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途徑,不斷完善“一核多元、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呼百應”的治理模式,為轄區各族群眾創造了穩定、和諧、幸福的環境。
服務贏得民心
近年來,白堿灘區在轄區建立32個基層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建成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為轄區群眾提供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處、一條龍辦理的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服務。聘請專兼職人民調解員680多名,實現了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蓋、社區法律顧問全配備,圍繞“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標,切實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今年3月22日,居住在金龍鎮街道友好社區的趙玉春等28名外來務工人員收到某企業支付的20萬余元欠薪尾款。去年,趙玉春和27名工友一直在金龍鎮街道某企業務工,同年12月9日,他們到友好社區“檢察官工作室”反映情況:該企業遲遲未支付部分工資。

接到投訴后,友好社區就此事在社區檢察官工作室組織聽證會,在檢察官和勞動監察執法人員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該企業負責人同意分多次支付拖欠的工資。今年1月-10月,該社區檢察官工作室共協調解決拖欠務工人員工資案件5起,為70余名務工人員討回工資150萬元。
同時,白堿灘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居民自治在基層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大調解格局下結合各社區已有的好經驗、好做法,創新推出了以民情診斷室、鄉音鄉情調解室、檢察官工作室的“民情三室”基層調解示范品牌。
截至目前,白堿灘區在20個社區成立了35個“民情三室”,召開民情診斷協調會520次,參與調解案件510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90件,調解成功率達100%。
巧解治理難題
近年來,白堿灘區實施老舊小區修繕、水電氣暖“四供”項目維修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給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中興路街道北盛社區屬于老舊小區,停車位緊張,居民隨意停放非機動車,使本就狹窄的道路變得更為擁堵。為治理停車難、亂停車“頑疾”,北盛社區邀請白堿灘區消防大隊、白堿灘區住建局、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共同選址,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則,在小區內設立8個相對集中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停車棚,為居民提供了近30個停車位。
停車棚內還建了高1.5米、寬0.5米到1米的“隔山式”停車護欄,將停車棚改造成移動式、整體式的“回家驛站”,讓居民停車行為更加文明規范。“現在,小區停車位多了,居民停車更加方便了,真心為社區點贊。”居民鹿婷說。
弘揚新風正氣
近年來,為了傳承和發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白堿灘區共找到快板、戲曲、剪紙、舞龍、書法、非遺等方面的文化文藝能人200余人,先后組織開展了版畫進社區、指尖上的非遺文化體驗課堂、民俗夜市、“三尖”文化、文化“四市”等活動,讓各族群眾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中增強“五個認同”。
同時,白堿灘區還通過評選道德模范活動,營造學習榜樣的良好氛圍。2020年11月20日,全國第二屆文明家庭揭曉,金龍鎮街道萬向社區居民陳志蘭一家榜上有名。陳志蘭11年資助4名女孩完成學業。在陳志蘭的感召下,3名女孩畢業后走上教師崗位。陳志蘭先后獲得國家教育部等五部委頒發的“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先進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每月10日,中興路街道沁苑社區廣場都會格外熱鬧。一大早,“紅色游騎兵”的志愿者已經裝備齊全,開始了一天的志愿服務。理發、戧刀、按摩、義診……每個“攤位”的“老板”都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接受服務的居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這是該社區將居民黨員、在職黨員、志愿者融入網格,根據個人特長成立的“紅色游騎兵”志愿服務隊,在提供各項志愿服務的同時,著力解決居民最關心的物業服務問題。
此外,白堿灘區以“1+3+20+N”模式,設立2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孵化了“紅色游騎兵”“紅石榴”等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志愿服務品牌,以點帶面弘揚社會新風正氣。為持續推進轄區精神文明建設,白堿灘區還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常態化管理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度融合,城市管理更有溫度、更有品質,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群眾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白堿灘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佘沛說,隨著城市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管理重心不斷下移,社區已經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主要依托。只有不斷強化社區黨組織堡壘的聚合功能,確保其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才能有效夯實基層治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