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一行從哈密市伊州區城市中心驅車向西南方向駛出約8公里,來到哈密市伊州區西河街道幸福社區。這里樓棟成林、綠樹成蔭,居民生活愜意,悠然自得。
但幾年前,幸福社區遠不是眼前的光景。
幸福社區是哈密市大型安居安置社區,自2013年起陸續有群眾搬遷至此,社區以公租房為主,流動人口較多,這給社區管理增加了難度,幸福社區一度成為伊州區管理的“老大難”。
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大多來自農村和牧區,舊有生活習慣與城市社區化管理存在著諸多不適應。
單元門前蓋起了“圈棚”,雞鳴鴨叫聲不斷;綠化帶上搭帳篷,柴禾堆在帳篷旁;垃圾堆在門口,引發鄰里矛盾糾紛……
2018年10月,伊州區公安局在幸福社區成立警務室,帕爾哈提·吾守爾任警務室負責人。幸福警務室管轄4個小區,服務群眾達1萬余人。
警務室成立初期,警務人員幾乎每天都在配合社區工作人員處理鄰里糾紛,處理治安案件。
經過一段時期的整治,小區環境漸漸恢復到建成初期的模樣。
但要把群眾工作做扎實,讓群眾真正認可現有的管理方式,還是要跟群眾走得更近。

帕爾哈提帶著警務人員進百家門、見百家人、知百家情,通過近半年的走訪,警務人員全面摸清轄區實際居住的人口情況。每走訪一戶或接待一名群眾,警務人員就向群眾發放一張“警民聯系卡”,告訴群眾“有困難找警察”。
5000多張小卡片拉近了警民距離。
民有所呼,警有所應。從此,警務人員的手機鈴聲便接連響起。
新盛小區三期居民余某打來電話稱,樓上住戶家的廚房漏水,導致他家屋頂滲水。警務人員幾經周折,聯系找到樓上房主,次日便約雙方在幸福社區將矛盾糾紛化解;
新城小區獨居居民王某因手術后無法出門,打電話尋求幫助,警務人員張斌連續一個多月幫他送藥;
有居民反映,樓前停放電動車的臺階太高,停放車輛困難,導致個別居民把電動車停在路邊,阻礙車輛通行。警務人員艾山江·克其克和外力·玉素甫立即聯系物業公司找來水泥、砂石等材料,準備修理緩沖臺階。看到警務人員挽起衣袖揮汗如雨,過往居民紛紛加入施工隊伍。兩個多小時后,緩沖臺階修好了。
……
“最多時,警務人員一天接了50多個電話,為群眾辦實事18件。”帕爾哈提說。
“你好,這是給孩子剛辦好的身份證。”10月14日21時許,帕爾哈提敲開居民阿某家的門,遞上新辦理的身份證。
當日,帕爾哈提帶著警務人員田振軍手持13張前一日剛領回來的身份證,為困難群眾送證上門。
近兩年,由于辦理二代身份證的群眾較多,辦證、領證都要到派出所領號排隊,但群眾不知新證何時才能辦好,常常要跑將近七八公里去伊州區公安局西河派出所戶籍室詢問。
根據社區實際狀況,帕爾哈提主動將領證一事攬在警務室。每隔幾日,警務人員就到派出所將轄區居民辦好的身份證挑撿出來,打出名單,再一一電話通知到社區警務室領取。對困難群眾,警務人員提供送證上門服務。
“寧愿我們多跑幾次,也不讓群眾白跑一趟。”帕爾哈提說。
民警將一件件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家事來辦,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今年以來,幸福警務室為民辦實事270余件,調解矛盾糾紛39件。
社區警務是社會治理最基層最基礎的工作。帕爾哈提給警務室制定了“三個一”工作原則——一張笑臉迎進門、一顆真心辦實事、一句祝愿送平安。幸福警務室用真心、真情服務百姓,讓轄區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正如警務室的名字一樣,轄區居民吐爾遜·吾普爾說:“住在這里,讓人真正感受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