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松他克鄉,古力米日·吐爾遜的名字家喻戶曉。

古力米日是松他克鄉司法所的人民調解員。1997年,當她第一次走上這個崗位時,怎么也想不到,一干就是24年。對調解員工作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摯愛,她用一腔熱血,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她如和風細雨,化解人們心中的“冰霜”,把各類糾紛“調”成了暖心風景,換來社會和諧。2020年12月,古力米日被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榮譽稱號。
講情理明法理 化干戈為玉帛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古力米日人生中第一次出面調解就碰壁了。那是一起夫妻家庭矛盾,當事人看到古力米日出面調解,并不買賬,言語粗暴還將她攆了出去。
“面對當事人的蠻橫態度,我束手無策,在門口站了一中午,希望他們轉變想法,但我的堅持并沒有打動他們。”古力米日向記者講述起自己的第一個調解案。
古力米日并沒有退縮,她一邊主動向老同志請教調解方法,一邊走訪周邊鄰居了解情況,在得知具體情況后,又前往當事人家中。最終,她的堅持打動了當事人,三人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敞開心扉交流。
“調解不等于無原則地說和,而是需要耐心、愛心和恒心。要對法律法規熟練掌握和運用,讓情理法交融,才能化解矛盾。”古力米日說出了自己的心得。
古力米日最讓人佩服的就是調解矛盾糾紛一拿一個準,幾乎是調處一個成功一個。
松他克鄉阿孜汗村村民阿依古麗·木薩自丈夫去世后,一直和兒子居住在阿孜汗村阿克云路的房子,但公公克力木·卡日想收回房子,阿依古麗拒絕了,并向公公索要安置費,雙方對于房子居住權的爭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古力米日得知后,立即找到阿依古麗和她的公公,為了調解二人的矛盾糾紛,她經常一上班就來到二人家中,連飯都顧不上吃。經過古力米日的反復溝通,加以對雙方當事人相關法律條款的解讀,最終雙方同意各退一步,阿依古麗自愿跟兒子一起搬出房子,公公克力木·卡日支付7萬元安置費。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古力米日深刻認識到人民調解,中心必然是人民,調解只是技術手段,而群眾才是核心根本,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基層人民調解員,除了加強自身業務知識的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摸清問題、找準心結,才能照方抓藥、化解矛盾。
用心化糾紛 全力保和諧
“我始終堅信人心不是石頭,我所面對的不是單純的案件,而是身邊一個個百姓,要用心、用情架設好‘連心橋’,矛盾自然會化解。”古力米日說。

在調解工作中,古力米日總結了一套工作方法,寫在辦公室的小黑板上,每日瀏覽。平日里,只要有時間,古力米日就鉆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民法通則》《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還經常向同事取經學習。閑暇之余,古力米日喜歡翻看《法制報》《人民調解》等報刊雜志,經常找一些現成的例子分析,從而提高調解中的應對能力。
古力米日的工作贏得了村民們的稱贊,大家熱情地稱她“知心大姐”。2021年1月,鄉政府設立了首個以古力米日名字命名的人民調解室——“古力米日調解工作室”,“糾紛熱線”24小時為群眾提供服務。
古力米日借鑒“楓橋經驗”,結合實際,堅持“以防為主,調防結合”的工作方法,做到矛盾苗頭早發現、早控制、早處理,努力將各類矛盾發現排查在基層、控制化解在萌芽,牢固構筑村級矛盾調解第一道防線。
24年來,古力米日先后調處各類疑難案件500余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20余件,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150余件。
“有村民對我說,現在我們鄉這么和諧,你可以不用操心了。”古力米日說,“如果有糾紛,我第一時間去調解。如果沒有,那就讓我守護好這份和諧。以人心換人心,以黨心換民心,在人民調解這條路上,我會守住初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