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按照合同完成了施工,那你就應該支付相關費用……”9月13日,在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陳彥吏訴前調解工作室”內,法官陳彥吏正苦口婆心地為兩名當事人做訴前調解。
原本兩個人還賭著氣,經過陳彥吏不斷舉例、釋法,兩個人的臉色慢慢好轉,隨后,兩個人在調解協議書上順利地簽了字。
“一個人一生中總有個值得堅持的事情吧,當法官就是我一生最愛的事業。”當問及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人民法院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審判員、三級高級法官陳彥吏,每天處理這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事情煩不煩時,她笑著這樣回答。

從1982年工作至今,陳彥吏經歷過多個審判崗位,但始終奮斗在一線。骨子里不服輸的她以超出常人的刻苦鉆研、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業務。由于工作表現突出,她連續多年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評選為“調解能手”“優秀法官”。
2017年,以陳彥吏名字命名的“陳彥吏訴前調解工作室”正式成立。一年時間,陳彥吏調解成功的案件就達到了600余件,最多的時候,陳彥吏一天能調解七八件。
“刑事、民事糾紛都是案件,在我們這里沒有大小區分,不會因為案情復雜程度或者案件標的額大小就區別對待。因為每個案件對當事人來說都是大事。”陳彥吏說,作為一名法官和調解員,首先要從他人、從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理解當事人的情緒,盡快梳理出解決之策,幫助當事人解決矛盾問題。
正因為將心比心,真誠相待,陳彥吏的調解工作通常都能得到雙方當事人的理解,給出的建議被當事人采納。
“我們自己家的事自己都整不明白,她一個法官幫我們梳理得清清楚楚。從解決的對策、起訴的風險,到敗訴后產生的后果和損失,她都幫我們一一分析。”曾因一起熱力糾紛拒絕繳納熱力費的居民白琴(化名)說,遇到這樣為民服務的好法官,他們心服口服。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僅今年上半年,“陳彥吏訴前調解工作室”就受理案件1011件,結案1011件,平均審理期限為7天,陳彥吏用看得見的付出贏得當事人的認可。

不僅案情不同,在辦案過程中,陳彥吏遇到的當事人脾氣性格也不盡相同,有善解人意的,有脾氣暴躁的,還有不分青紅皂白就罵人的。但每次調解完,大家都會被陳彥吏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所折服,有的還和她成為朋友,每逢節日都會給她發送節日祝福短信。
一個人的調解能力是有限的。為此,陳彥吏不斷總結提煉調解工作方法,想方設法提高調解率。為發揮團隊作戰能力,2017年,她創辦了“陳彥吏書記員培訓中心”,定期培訓書記員,不斷擴大工作成果。她通過模擬法庭,用以案講法、大辯論、大討論等方式,在調解中心開設法律講堂,讓新入職的書記員和即將踏上崗位的實習生在這里汲取法律知識的養分。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只有一絲不茍地努力工作,才能對得起法官的稱號,對得起對我們充滿期待的當事人。”臨別時,陳彥吏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