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我們一起聊聊
節約糧食的那些事兒~~
新和縣公安局 肖湘
說起節約糧食的那些事,讓我想起小時候一家人“雙搶”(即搶收、搶種)時的場景。“雙搶”時節,天氣炎熱,如遇雷雨,全家人要急忙放下手中的稻穗趕往曬谷場與“天公”賽跑。
一次,父親顫悠悠挑著滿滿一擔稻子準備探腳上田埂時,腳下一滑,一些稻粒撒了出來。父親放下扁擔,佝僂著脊背從田里將稻粒連捧帶抓地裝進籮筐里,連掉進地縫里的幾粒也用手指摳出。
“雙搶”盡管使人精疲力盡,疲憊不堪,卻讓我從小體驗到了每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那種節約糧食、珍惜糧食的習慣和感情也將伴隨我一生不會改變。
福海縣人民法院 董云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何時何地,“光盤”不應只是一句口號,拒絕餐飲浪費每個人都應是積極參與者。
在學生時代,我經常到自家地里勞動幫忙,體會過農民的辛勞、了解到糧食的珍貴。如今也應該多讓青少年去田地里參與勞動,在喝一碗粥、吃一口面時,明白這粥飯背后的付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不僅僅針對糧食,更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吐魯番市人民檢察院 謝麗云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千百年來,古之賢達諄諄教誨,父母從小一次又一次地告誡我們要愛惜糧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國家更是將浪費糧食從道德譴責提升到法律制約的層面。政法干部作為執法者,自當成為守法的表率,鼓勵身邊的家人朋友共同節約糧食,及時勸止浪費現象,做珍愛糧食、勤儉節約的實踐者和倡導者。
伊寧縣人民法院 付曉軒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個小山村,小到在地圖上都無法標識。從我記事起,父母就遠走新疆打拼,年邁的爺爺奶奶育我長大。那時,爺爺總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但當時的我并不懂。
1999年的秋天,正是莊稼豐收時,年少無知且貪玩的我將地里的苞米一粒一粒地剝開玩,爺爺看到后很生氣,狠狠責罵了我,隨后將散落在地里的苞米一粒一粒地撿起來。我當時生氣地朝爺爺喊:“不就幾粒苞米嗎,為什么罵我?”爺爺不說話,只是輕輕嘆了口氣。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儉事微,可助興國安邦。
阿克蘇邊境管理支隊庫熱力邊境派出所 潘路路
春生夏長,秋收冬嘗,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耕種者的艱辛和汗水,都值得敬畏珍惜。我們應當把厲行糧食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思維作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鼓勵引導更多人將“光盤行動”貫穿到家庭用餐、生活用餐、工作用餐各個方面,成為節約糧食的先行者。
巴楚縣司法局 程磊
“米粒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自打記事起,就會經常看到自己家墻上寫著這兩行字。剛開始,不理解,只覺得像是一幅畫,后來,每當自己碗里的飯菜剩下時,父親就會把我帶到這兩行字面前耐心解釋。漸漸地我懂了,吃飯的時候,要把碗里的飯菜都吃掉,不能浪費。這個習慣,我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用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將“光盤行動”進行到底。
莎車縣人民法院 阿依孜木古麗·亞庫普
每粒糧食背后都凝結著勞動人民付出的辛勤汗水,哪怕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也絕不能容忍奢侈浪費。我們9500萬黨員隊伍必須在制止糧食浪費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主動節約、拒絕浪費”的生活作風和良好家風,勇于對“剩宴”堅決說不、讓“打包”成為習慣、將“光盤”進行到底,以實際行動引領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新風正氣。
烏蘇市公安局 齊兵鑫
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似乎已經慢慢忘卻曾經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浪費糧食的情況在身邊時有發生,剩飯也習以為常,滿盤倒掉也不覺得可惜。
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我們也不可松懈,要始終有危機意識。據調查,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已增至2.7億,比疫情暴發前多出82%,受助人數也從9700萬增加到1.38億。
每次任性前,我們都該仔細想想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想想那些每天為吃飯而忙碌的人們,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烏魯木齊市經開區(頭區)司法局高鐵片區司法所 鐘媛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豐收絕不是浪費的理由。一粒糧從種到收,背后是農民付出的無數心血。
“豐年不忘饑苦,富歲當思節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只有保持勤儉,才能昌盛興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牢固樹立節約為榮、浪費可恥的理念,保持對食物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粒糧食,自覺克服餐飲消費中講排場、比闊氣等餐飲不良習慣,合理點菜,不貪豐求盛,養成剩菜打包的好習慣,不讓盛宴變“剩”宴,做節約飲食、科學飲食、文明飲食新風尚的引領者、踐行者。
瑪納斯縣司法局 柴學英
小時候,家里收割稻子后,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去撿拾掉在田里的稻穗。撿完稻穗之后,才會放雞、鴨去啄食掉在田里的稻粒。吃飯時,如果有飯粒掉在桌子上,大人們會讓我們撿起來吃掉。在大人們的言傳身教中,我們從小就知道糧食的珍貴,早已將節約變成了習慣。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輕人卻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覺得浪費糧食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節約糧食永不過時!
伊寧縣人民法院 黃燾
我出生在甘肅通渭縣一個小村,那里溝谷縱橫,嶺梁交錯,海拔較高,降雨量少。生活在那里的農民淳樸善良、勤勞節儉,面朝黃土背朝天,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延續著耕田種地的職業,辛勤耕耘著養育一方人的黃土地。
自我記事時起,就跟隨爺爺放騾子、放驢,那時候驢和騾子是最主要的畜力,把它們喂得膘肥體壯,會在運送肥料、耕地春播、拉麥碾場中發揮“主力”的作用。雖然我算不上什么勞力,但是跟著長輩們一年四季奔波在山山峁茆、一田一地間,目睹著一麥一谷,一豆一薯在大自然的滋養下,隨著節氣的推移,慢慢結出碩果,滿心歡喜,也是小時候最期盼的事。鄉親們深知糧食來之不易,都格外“惜”糧,所以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吃完飯后舔一舔飯碗,把飯粒殘渣“消滅”干凈。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舔碗”這一具有時代記憶的習慣隨之消失,但“珍惜糧食,浪費可恥”的理念在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將代代相傳。
珍惜糧食
拒絕浪費
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