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大叔,我是村警小朱……”
“您好,大媽,您有什么需要幫助的……”
每天,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頭道灣村都能聽到村警朱玉龍開展入戶走訪工作時響徹街巷的聲音,他把轄區(qū)村民裝在心里,青春與熱情感染了四鄉(xiāng)八鄰。
拼命三郎
從小在哈密長大的朱玉龍,曾是新疆警察學院的一名學警,成為鞏留縣阿尕爾森鎮(zhèn)二道灣村警務室警長前,農村警務工作經驗對于他來說幾乎等于“零”。
這個警界新人,濃眉大眼,寸發(fā)、平頭,笑的時候眉眼里彎出一絲慧黠,不茍言笑時又是一副虎頭虎腦的模樣。
“如何把在警校學到的知識與基層群眾工作有機融合,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對剛到農村的我來說是一個大挑戰(zhàn)”“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床。”朱玉龍描繪剛到警務室的場景。
農村警務室的工作大多數是與村民打交道,而這里的村民基本都是回族和維吾爾族。
工作環(huán)境簡陋對于來自外地的他來說只是開始。村情不熟悉,老百姓對他陌生,更別說調解矛盾糾紛,建立工作臺賬。
不熟悉公安業(yè)務,對落戶口、分戶口所需的基本手續(xù)不清楚,每辦理一次就要向派出所領導咨詢一次。
萬事開頭難,首先必須把村情社情掌握清楚,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朱玉龍心里暗暗給自己鼓勁。

“你好!家里有什么困難嗎?”“我叫朱玉龍,是新來的民警,有啥事可以找我。”從一戶到百戶,從一項業(yè)務到各項業(yè)務,派出所的同事、村委會干部都成了他的老師。同事們都說朱玉龍干“瘋”了,“拼命三郎”的外號不脛而走。
然而,半個多月的努力并沒有讓警務室工作有效提升,各類臺賬依舊混亂。朱玉龍滿腔的熱血好像被一盆冷水,澆得透心涼。同事們都安慰他不要急,工作需要時間積累,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可是朱玉龍不這么想,他覺得是自己的方法有問題,看來要做好農村警務工作光有熱情還不夠,還要積累經驗、學習本領。
“剛開始也有很多顧慮,怕自己能力不夠、經驗不足。”朱玉龍說,領導和同事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和鼓勵,他一邊學一邊總結好經驗,慢慢地對農村警務工作漸漸得心應手。
幾個月后,二道灣村隨處可見民警朱玉龍忙碌的身影,村民也認可了這個熱情的小伙。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阿尕爾森派出所黨支部研究決定由朱玉龍同志擔任二道灣村警務室警長,他的從警生涯從此正式拉開大幕。
警隊“小諸葛”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2019年朱玉龍來到頭道灣村警務室時,在鞏留警隊掀起一股青春力量。
朱玉龍、沙木哈爾、趙志龍都是90后,3人又都在頭道灣村警務室工作,一有時間3個年輕人就湊到一起交流基層工作經驗。
“我制定了巡邏時間表,爭取把村里的治安管好。”
“我制定了走訪計劃,每天至少走訪5戶村民,利用兩個月時間走遍村里的每一戶,做到心中有數。”
“我認為首先要了解村民的困難,幫助老百姓及時解決。”
“我繪制了村里的簡易平面圖,一看就知道去誰家走哪條路,可以提高對轄區(qū)的熟知率。”
在不斷摸索中,對如何開展農村警務工作他們有了自己的一套好方法。
同事們常常開玩笑說,你們三個“臭皮匠”,也頂個諸葛亮。
從小事做起。幫老人給田地澆水、為生活困難的村民送去大米和油等生活用品,村里的婚喪嫁娶必到,能幫上的忙一定幫。

“沒事我就騎著摩托車在村里轉,在村民家中張貼警民聯系卡,碰到人就打招呼,這樣能把自己的‘臉’混熟點。”朱玉龍說。
不到3年時間,他成了老人的“兒子”、同齡人的“兄弟”、孩子的“叔叔”。
“后來,村委會為我配備了新的電腦和打印機。”朱玉龍說,入戶走訪后更新維護信息更加便捷了,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
針對農村警務室的工作實際,鞏留縣公安局每月都會組織警務室工作人員開展公安業(yè)務知識和警務實戰(zhàn)技能培訓,讓他們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群眾“小棉襖”
“小朱,謝謝你,我們遇到事情只有找你,你既能夠幫我們解決問題,又經常關心我們的鄰里關系,真的很感謝你。”村民感謝道。
事情源于互為鄰居的阿某與熱某,因田地水渠使用問題產生矛盾糾紛,雙方發(fā)生了激烈爭吵。朱玉龍與同事沙木哈爾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雙方見到警察后情緒更加高漲,眼見矛盾即將升級,朱玉龍與同事便先勸開雙方,安撫雙方到警務室進行調解。
他采取“背靠背”與“面對面”相結合的方法,分別與雙方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矛盾點,待雙方情緒穩(wěn)定后,再將雙方當事人叫到一起做工作,經過小朱耐心地調解,雙方表示按調解意見執(zhí)行。朱玉龍用情用理,成功化解了困擾雙方好幾個月的矛盾,面紅耳赤的兩人最終喜笑顏開握手言和。

無論到哪家調解糾紛,朱玉龍都是大家最好的傾訴對象,當事人有什么委屈、抱怨、“疙瘩”事兒,都愿意跟他說說,找他聊聊。村里老人們都說:“小朱這孩子人好,熱心腸,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嘮一嘮!”
有人說:“這些雞毛蒜皮的事用得著這么賣力嗎?”他總是回答:“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們找到我,就是信任我,我就必須要辦好。”
“只要需要,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你們面前。”這大概是這個90后警察,能給出的最有煙火味的承諾。
錢袋“守護神 ”
“朱哥,你怎么了,最近總是看你愁眉不展的”,同事趙志龍關心地問。
原來是近期電信詐騙案件頻發(fā),看著桌上的案例材料,身為村警的朱玉龍十分擔憂,“一定要保護好老百姓的財產,不讓詐騙分子有機可乘。”
由于頭道灣村村民多為養(yǎng)殖大戶,戶與戶間隔較遠,難以進行集中宣傳。于是,村警朱玉龍帶領警員和村干部一起,以發(fā)放防詐宣傳單、張貼防電信網絡詐騙海報等形式,耐心向老百姓講解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知識及防騙案例,預防村民上當受騙。

一次深夜值班時,朱玉龍接到群眾李某電話,說他被騙了,小朱一邊通過電話溝通安撫李某的情緒,一邊開車趕往其住所。
原來李某接到了自稱為淘寶客服的電話,說李某未收到前期在淘寶購買的商品將會得到相應的賠償,但李某要繳納一定保證金才能得到賠償。于是李某便按照客服的要求,給對方提供了銀行卡號及驗證碼,李某收到11200元錢已被轉走的短信才知道受騙,著急的他第一時間就想到給朱玉龍警官打電話求助。
朱玉龍到達現場后立即勸阻李某停止與涉嫌詐騙的聯系人溝通,及時聯系銀行后開車送其到銀行進行提現操作,在大家的努力下卡內現金提取,保證了資金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他也堅持第一時間完成預警,以最快的速度上門對疑似被詐騙人員進行勸阻。2021年以來,累計勸阻、預警120余人次,挽回損失1萬余元。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朱玉龍每次為轄區(qū)群眾挽回損失后,他都會跟同事一起默默地在轄區(qū)再次進行宣傳,他總是說:“多在一戶村民家宣傳,就會少一個群眾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