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塔城地區(qū)塔城市人民法院恰夏人民法庭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最大限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司法的溫度和力度。

恰夏人民法庭位于塔城市恰夏鎮(zhèn),2021年3月以來,法庭共受理訴訟案件210件,結案208件,調(diào)解率達98%,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當?shù)馗髯迦罕姷馁澴u。
法庭內(nèi) 公正司法暖民心
今年72歲的綦訓壽是恰夏鎮(zhèn)闊克塔勒村村民,從2010年開始承包土地種植,最多的時候有4000畝地,是種地的一把好手。
提起綦訓壽,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大家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熱心腸。
2012年,幾個村民因種地買苗向信用社貸款400余萬元,由于前期貸款的錢未還清,信用社拒絕放貸。就在村民們焦頭爛額時,綦訓壽主動把自家的40頭牛賣了,湊了86萬元幫村民還清了貸款。“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樸實的綦訓壽明白這個道理。
可是到了2016年,部分村民對欠款久拖不還,綦訓壽只得開始跑法院打官司要錢。2016年至今的幾年里,綦訓壽成了塔城市人民法院的常客。
提及這事,綦訓壽無可奈何。這些年,最多的時候他每個星期要跑4趟,來回100多公里。冬天天冷,租車跑,春夏秋騎著摩托車跑。
“不過,有了恰夏人民法庭,我再沒往城里的法院跑過,舊賬已經(jīng)要回了近30萬元。”說著,綦訓壽露出了笑容。
解矛盾 春風化雨潤無聲

葉爾木熱扎·馬汗是恰夏鎮(zhèn)江得拜村村民,他和妻子一直悉心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還幫老人種著70畝的飼草料地,哥哥常年在外打工。
2018年1月,母親因病去世。哥哥突然提出要分母親留下的70畝地,弟弟認為哥哥沒有盡到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拒絕劃分母親的土地。兩兄弟反目成仇,鬧到了法庭上。
對此,熟悉基層工作的法庭庭長木合塔爾有想法、有點子。他先后協(xié)調(diào)恰夏邊防派出所、土地管理所相關人員,深入江得拜村,向廣大村民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普法宣傳,把《民法典》《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切身利益最緊密的相關法律條款講透,讓村民聽明白。
隨后,木合塔爾趁熱打鐵,把兄弟倆叫到一起,將心比心地講,苦口婆心地說,再次對他們爭議的問題進行了法律詮釋。
“親情是無可替代的,親兄弟之間本應該和睦相處,互諒互讓,不要因一時糊涂,做出讓自己后悔的決定。”木合塔爾耐心地調(diào)解,雙方逐漸回歸理性,兩兄弟打開了心結。弟弟同意把母親留下的70畝地分給哥哥30畝,兄弟二人重歸于好。
恰夏人民法庭以此為契機,建立了深入村隊開展普法宣傳的長效機制,截至目前,開展普法宣傳10余場(次),500余名各族群眾受益,營造了學法、懂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恰夏鎮(zhèn)黨委副書記李峰說:“恰夏法庭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全鎮(zhèn)因土地合同、民間借貸產(chǎn)生的糾紛明顯減少,為法官們點贊。”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恰夏人民法庭必將會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為鄉(xiāng)村振興保駕,為群眾利益護航,不斷提高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