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央政法委召開第二次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交流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交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經驗,研究開展分類指導問題,更好地推動試點工作健康發展。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會上強調,要實行“地區分類、項目分解、任務分領、經驗分創、責任分擔”,加強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分類指導,全面提升試點工作水平,創造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亮點經驗,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試點工作啟動以來,中央政法委圍繞解決認識誤區和行動偏差問題召開了第一次試點工作交流會;此次試點工作交流會則圍繞加強試點工作分類指導問題進行研究部署;下一步還將圍繞系統集成創新經驗問題進行研究部署。每次會議突出一個主題,每個階段都要研究解決突出的實際問題,一步步推動試點工作走深走實,努力做到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會議強調,分類指導是我們黨開展工作的科學方法,是從國家層面系統整體推進重大決策部署的有效實施辦法,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穿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則。我國地域廣袤、幅員遼闊,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地方情況千差萬別,實行分類指導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多樣化的基礎條件決定了必須實行分類指導。全國有416個地區參加試點。從地理區位看,有東部沿海市、中部腹地市、西部邊疆市;從人口規模看,有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市,也有人口不及五十萬的小型市;從發展水平看,有經濟發達的市,也有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市;從行政層級看,有副省級城市(含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市、一般地市、直轄市下轄區縣,還有雄安等新區。這就要求加強分類指導,探索體現善治規律、適合自身特點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
——特殊化的矛盾風險決定了必須實行分類指導。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不同地方面臨矛盾風險的分布領域、類型特點、復雜程度等有較大差異。這就要求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地在全面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的基礎上,找準突出矛盾風險,有效提高防控化解能力。
——差異化的工作現狀決定了必須開展分類指導。目前,大部分城市積極推動社會治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但也有一些城市因循守舊,工作起色不大,有的甚至“新瓶裝舊酒”。這就要求加強分類指導,通過項目示范、交流互動,推廣先進地市成功經驗,幫助后進地市迎頭趕上,努力將“長板”拉長、把“短板”補齊、把“底板”筑牢。

陳一新指出,實行分類指導要科學實施“五分法”,以地區分類為重要前提,以項目分解為關鍵環節,以任務分領為重要舉措,以經驗分創為主要成果,以責任分擔為落地保障,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健康發展。
長安君對分類指導的“五分法”作一詳細介紹。
一、地區分類是實行分類指導的重要前提
全國參加第一期及第二期試點的地區共計416個。按照行政層級分類,可劃分為副省級市(含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市、一般地市(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市、雄安新區等)、直轄市下轄區(縣)三個層次。這種分類方法層級分明,社會認知度高;能夠兼顧城市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理資源等要素;符合試點工作方案所明確的“試點地區以地級市為主、統籌兼顧直轄市下轄區(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市”的要求。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要針對上述三類城市在權能、稟賦、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實行分類指導,確保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第一類地區:副省級城市(含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市要善于創造市域社會治理的綜合經驗,爭當省(區)域“全能冠軍”。副省級城市(含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市是所在省(區)權能最大、力量最強、資源最多的城市,具有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良好基礎。這些地方要立足本省(區)域“首位度”,勇挑重擔、先行一步,加強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規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打造省(區)內乃至全國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高地”,提供系統化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綜合經驗。
——第二類地區:一般地市(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市及雄安新區等)要善于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的突出亮點,爭當省(區)域“單項冠軍”。一般地市占全部試點地區數量的80%以上,是試點工作的主體,要在穩步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整體水平的同時,更多發揮優勢,把“長板”拉得更長,形成本地“拿手一招”,創造出走在全國前列的一枝獨秀的樣本,成為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了更好地實施分類指導,一般地市還可以從區位上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類型,更加精準推進分類指導工作。
——第三類地區:直轄市下轄區(縣)要善于打造超大城市社會治理的一流樣板區塊,爭當直轄市“最優拼圖”。直轄市下轄區(縣)是超大型城市社會治理的重要“拼圖”,在我國市域社會治理中具有特殊地位,政治性影響和標志性意義都很大。要按照直轄市對本區(縣)的職責定位,突出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導向,加強社會治理理念、模式、手段創新,解決好市域社會治理頑癥難題,為實現超大型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鮮活經驗。
二、項目分解是實行分類指導的關鍵環節
以項目化方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抓住了項目分解,就抓住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關鍵。中央政法委發布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指引》,將項目劃分為體制現代化、防范化解“五類風險”、發揮“五治作用”三大板塊,共11個試點項目。
具體包括:
一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進一步創新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體制,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全覆蓋,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快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構建市域“共治同心圓”“善治指揮鏈”。
二是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風險。加強市域維護國家安全力量、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政治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范化解機制,有力防范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嚴防暴恐分裂案事件發生。
三是防范化解社會治安風險。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打造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升突發案事件應對處置能力,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打擊整治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解決好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
四是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矛盾糾紛排查預警、研判分析、多元調處,落實市縣領導干部下基層接訪制度,有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矛盾糾紛,最大限度把重大矛盾風險化解在市域。
五是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風險。健全市域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提高對新型風險的識別預警防控能力;建立平戰結合體制,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從嚴從緊從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六是防范化解網絡安全風險。針對網絡安全新形勢新特點,深化市域網絡綜合治理,推進“依法治網”等行動,加強網絡安全防護和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有力打擊遏制網絡犯罪,凈化網上政治生態。
七是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不懈推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以堅強政治領導厚植市域社會治理優勢,以正確政治路線凝聚市域社會治理力量,以堅定政治立場夯實市域社會治理根基,以良好政治生態優化市域社會治理環境。
八是發揮法治保障作用。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用足用好市域地方立法權,提升市域執法效能和司法水平,加強法治監督和公共法律服務,深化市域普法教育,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九是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完善市域德治體系,創新社會治理宣傳載體和方式,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強和創新新時代見義勇為工作,弘揚社會新風正氣。
十是發揮自治強基作用。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規范群眾性自治組織,完善自治規范,豐富群眾說事、民情懇談等協商形式,健全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機制,推進并規范物業管理領域自治,激發社會治理活力。
十一是發揮智治支撐作用。加強智能治理基礎建設,加快社會治理要素數據化、治理數據標準化,推進數據整合共享和智能深度應用,構建貫通“城市大腦”和“基層細胞”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強化社會治理智慧化賦能。
三、任務分領是實行分類指導的重要舉措
試點任務眾多,既不能隨意認領,也不能“一領了之”,必須分得科學、領得合適、抓得到位,確保承擔任務的地方按照“全面建、重點創”的要求,既能完成試點任務,更要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要充分調動試點地區、省級層面和有關單位的積極性,提升任務認領的針對性、精準性,推動分類指導“十一個試點項目”落實落地、取得實效。
——試點地區要合理認領試點任務。認領試點任務,既是“自我加壓”,也是“揭榜掛帥”,推動各地為全國面上創造先進經驗。對于已經參加試點的地方,要科學評估本地社會治理水平,選擇自身最具優勢或最具突破空間的1-2個項目,集中資源力量開展項目攻堅,重在創先、創新、創優,力爭做到全省第一、全國一流。對于還沒有參加試點的地方,也可以自愿認領試點項目,盡早參與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來,探索出有效經驗的也有機會展示工作成果。
——省級層面要加強任務分領的統籌。各省(區、市)下轄試點地區數量不一,如果各地申報認領試點任務沒有優勢或覆蓋不均,不利于有效開展分類指導、整體推進試點工作。各省(區、市)要發揮熟悉下轄試點地區社會治理水平和特色的優勢,加強對任務分領的審核,幫助各地找準定位、“號準脈象”,確保任務分領具有優勢、創出經驗。還要加強對任務分領的統籌,避免任務分領出現漏項、扎堆的情況,確保均衡覆蓋。
——有關單位要加強任務分領的指導。對于任務分領情況,中央政法委將以文件形式“張榜公布”,推動各地負起責任、壓實擔子。中央政法委正在會同中央有關單位和地方,結合“十四五規劃”新要求,研究起草2021版《試點工作指引》,并在總體穩定基礎上不斷完善,為推進項目創新提供更加明確的努力方向。對于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關單位將隨時研究解決。
四、經驗分創是實行分類指導的主要成果
開展分類指導,既是一個自上而下“幫”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左到右“比”的過程,更是一個自下而上“創”的過程。各省(區、市)和有關部門要善于抓典型、樹樣板,推動試點地區創造更多鮮活經驗,從地標上升為國標,從地方探索上升為頂層設計,從單項經驗集成為系統制度,將一市一地的探索創新匯聚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整體宏偉藍圖。
——探索創新經驗。各試點地區要對標對表中央總體部署,聚焦本地市域社會治理的特殊優勢、特殊難題,圍繞各自認領的試點項目,堅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實踐,勇于開拓創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市域特點、時代特征的樣板項目,帶動本地區其他所有項目建設水平,帶動全國同類項目發展水平,為全國面上經驗系統集成打好基礎。
——考評驗收經驗。2022年,第1期試點地區將迎來評估驗收。要壓實省級初評責任,推動各省(區、市)按照《工作指引》的要求,注重進行漸進性、過程式評估驗收,一邊督促指導試點工作,一邊測評工作實際效果。完善中央復核機制,對于省級初評通過的試點地區,采取“必查負面清單”+“抽查短板弱項”的方式進行驗收,確保試點地區的創新經驗經得起檢驗。
——交流推廣經驗。按照“分類交流+分項展示”的要求,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組織好同類地區多種形式的經驗交流,推動所有試點地區共同進步。采取現場推進會的形式,組織各地深入實地學習借鑒,力爭通過一次現場會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或推廣一個典型經驗。加強媒體宣傳報道,以創新形式講好市域善治故事,讓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市域社會治理。
五、責任分擔是實行分類指導的落地保障
分類指導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都已明確,關鍵是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一步夯實“中國之治”的基石。
——抓擔當。中央有關部門根據自身職能,研究細化各領域試點工作目標任務,積極參與項目指導,及時掌握相關工作進展情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推動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各省級黨委政法委要組織有關單位成立項目指導組,對試點地區進行全覆蓋包聯指導,采取督導檢查、隨機調研、微服私訪等方式,幫助試點地區找準癥結、完善方案、深化創新。各試點地區要強化主體責任,認真研究確定認領試點項目,集中優勢資源力量打好攻堅戰,推動認領試點項目走深走實。
——抓進度。目前,第一期試點已進入關鍵期,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分類指導,確保試點工作早出成效。中央政法委將繼續舉辦試點工作交流會,擬分別請一般地市、直轄市下轄區(縣)聚焦防范化解“五類風險”、發揮“五治作用”等主題開展交流,每一次交流會請5個地區從不同角度介紹經驗。中央政法委即將下發《關于加強試點分類指導工作的意見》,各省級黨委政法委要盡快組織試點地區認領項目,全面啟動分類指導工作。中央和省級兩個層面將組織開展試點調研指導,逐步推出一批成熟樣板。
——抓協同。省市兩級黨委政法委要加強統籌,把握好試點工作方向、進度和質量,充分調動各參與單位工作積極性,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各參與單位要把分類指導與本部門本系統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努力把“千條線”擰成“一股繩”。要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將千千萬萬的“金點子”匯聚成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智慧源”,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評選。中央政法委將分項目、分地區類型評選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佳創新案例和優秀試點成果,及時發現推出富有特色并經實踐檢驗的鮮活案例,努力尋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優解”,變一地經驗為全國財富。各地也可開展相應評選推廣工作,推動多層次、寬領域探索創新,形成創先爭優良好氛圍。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王洪祥主持會議,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以及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市域社會治理組成員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會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山東省東營市、山西省晉城市、江蘇省淮安市、陜西省安康市等5個地級城市黨委政法委主要負責同志作了經驗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