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塔城地區裕民縣薩爾布拉克草原,一位手執羊鞭、胸前掛著收音機和望遠鏡的老人,趕著羊群向草原深處走去。他便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護邊員魏德友。
為國巡邊57載,腳下的每一寸草地、遠處的每一道山脊,都刻在魏德友心里,他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來了就沒想過離開
沿著蜿蜒牧道走向薩爾布拉克草原深處,一座小院孤零零矗立著,門口立著一塊牌子,上書“守邊人”三個大字。這便是魏德友和老伴劉景好的住處。
頭發花白,背有點佝僂——歲月和辛勞在夫妻倆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記。但他們意志堅定,每天依然放羊巡邊,一走就是十幾公里。
“從來到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想過離開。”魏德友說。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國家號召,從原北京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到了薩爾布拉克草原。
當時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因為土地鹽堿化嚴重,實為一片戈壁荒灘。這里也是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的必經之路。每到冬季,狂風大作,積雪深達1米;到了夏天,蚊蟲肆虐,號稱“十只蚊子一盤菜”。
即使環境惡劣,魏德友和戰友也從未有過絲毫退縮。他們一邊開荒、種樹、掏地窩子,一邊放牧巡邊,在這里扎下根。“脫下軍裝,我依然是個兵,就要有戰天斗地的毅力,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魏德友說。
接著,魏德友從山東老家接來妻子,在邊境安了家、養育兒女。
20世紀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連隊被裁撤,他主動留下守邊。昔日一同屯墾戍邊的戰友陸續離開,邊防派出所的同志換了一撥又一撥,而魏德友卻一直扎根在草原深處,始終堅持和老伴放牧戍邊。
邊境線上的一面“黨旗”
為了守邊,魏德友嘗遍了酸甜苦辣。漫長的巡邏路磨破了不知多少雙鞋子,守邊衛國的信念和意志卻絲毫不減。
“這是黨交給我的任務,我要一直堅守在這里。”魏德友信念堅定。
1983年6月,魏德友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兵團第九師161團原兵二連黨支部被撤并,魏德友的組織關系轉到團里另一個支部。這個支部離魏德友家30多公里,平時過不上組織生活,他就在巡邊時到邊防站與戰士們一起學習,更多的是從收音機里聆聽黨的聲音。
每天起床后,魏德友和老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國旗,每一個升旗動作,夫妻倆都一絲不茍。“不管走多遠,看到五星紅旗就能找到家。”魏德友說。
魏德友平時話不多,對于獲得“七一勛章”,他覺得“很慚愧”,“我其實沒做什么。守邊這么多年來,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如果說為黨和國家做了些什么,我想這就是我作的一點貢獻。”
戍邊精神代代傳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在山東工作的子女力勸父母回鄉養老,可他倆不肯。二女兒魏萍專門在團場買了一套房子給父母養老,可老兩口一天也沒去住過。
“既然你們不愿意走,那我們就過來。”與丈夫商議后,魏萍于2017年辭掉了山東的工作,來到草原。如今小女兒魏霞也來到草原,和姐姐一起接過了父親巡邊的接力棒。
“能和父親一起守衛祖國邊境線,感覺非常驕傲和自豪。如今這里變化大,邊防公路修得筆直,邊防官兵和護邊員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果。和父輩們相比,我們新一代戍邊人幸福得多。”魏霞說。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魏德友夫妻住的土坯屋已經變成了磚房,還有了一個寬敞的院子。但魏德友和老伴還是喜歡住在老屋里,那里有他們留戀的歲月。
魏德友在老屋附近種了很多樹苗,每天精心照料。“我們就像這些樹,扎根邊疆,后輩們會沿著我們走過的路,長成參天大樹,繼續守護好祖國邊境線。”魏德友說。
今年,由兵團第九師黨委投資建設的“魏德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館,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獎狀是魏德友一生無悔為國守邊的見證。里面還有一個放映廳,可以觀看以魏德友夫妻為原型的電影《守邊人》。
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吉也克邊境派出所教導員付志優是魏德友家的常客,他經常組織年輕民警跟隨魏德友巡邊,聽魏德友講當年的故事。
“魏德友始終堅守在邊境線上,踐行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不悔誓言,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付志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