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了我就哭了。他說肚子疼,當場看孩子身上都是有淤青的,后腦上一個包,脖子上還有手印,屁股上、腿上都有淤青”,一位家長痛心地描述著孩子的傷勢。近日,位于石家莊市元氏縣的一所軍事夏令營,被爆出至少有三個孩子在這里遭受毆打。
涉事夏令營對外掛牌稱“河北軍尚少年軍校基地”“河北軍尚國防教育訓練基地”,其主辦機構是河北軍尚研學旅游服務有限公司。關于學生被打的原因,該公司負責人的解釋為“營員私自出逃”。事情的最新進展是,當地公安機關對打人者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處罰,教育部門也已責令涉事夏令營停業整頓。
正值暑假,不少家長為孩子報名五花八門的夏令營或者研學活動,以期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錘煉堅強意志,為未來的升學或者留學提供幫助。然而,教培市場似乎并沒有很好滿足家長們的期望:2018年,溫州一協會組織的親子夏令營驚現“女德班”;2020年,曲阜一公司舉辦的“陽光少年國學夏令營”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不久前,北京一名16歲少年因參加中國探險協會組織的夏令營而不幸身亡……有必要追問,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夏令營為何野蠻生長、偏離正軌?
釀成夏令營亂象的原因錯綜復雜。首先,主辦機構專業性缺失。以此次事件為例,工商注冊登記信息顯示,河北軍尚研學旅游服務有限公司并無教育培訓業務。一家專職從事旅游服務、活動策劃的公司進行“跨界經營”,大搞軍事夏令營,其教培質量與水平自然令人擔憂。其次,社會機構主辦的夏令營尚處“監管盲區”。針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等,教育部曾出臺明確的政策文件進行規范,但其聚焦對象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而對社會機構卻沒有明確規定。最后,夏令營封閉化管理使得違法行為更為隱蔽,孩子與父母的有限溝通渠道被主辦方掌控,家長們似乎不能確切地知道孩子們正在經歷什么。
教育關乎孩子成長成才,是一份良心事業,也是一份循法而行的工作,必須用法律手段嚴懲施暴者,倒逼從業者用心善待每一個孩子。15天的行政拘留只是打人者面臨的第一個法律制裁,受傷孩子的家長仍需積極配合警方調查,在收集、固定、運用證據等方面主動發力,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追究涉事人員的刑事責任。此外,教育部門也需及時介入,依法對涉事夏令營做出相應處罰。從長遠來看,研究制定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政策文件規范各類社會主體主辦的研學、夏令營活動亦是緊迫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