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居民主動參與民主議事、法治宣講、模范評選等活動,社區鄰里關系更加和睦,矛盾糾紛明顯減少。”阿克蘇地區庫車市新城街道杏花苑社區書記張繼虎開心地說。

群眾在哪里,社區服務就覆蓋到哪里。近年來,庫車市依托網格化管理,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機制,統籌社區各方資源力量,拓寬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范圍和途徑,提升主人翁意識,取得治理新成效。
自治“如沐春風”
一直以來,小區物業與業主之間因物業服務、車位租賃、電梯廣告公共收益等糾紛不斷,居民意見較大,小區管理成為社區的“大難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庫車市新城街道團結路社區第一網格以居民矛盾糾紛為突破口,結合區域人口、位置分布等,劃分社區網格,建立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推選社區干部和小區業主擔任網格員,采取“交叉進入、雙向任職”的方式,由社區主要領導擔任網格黨支部書記,物業公司負責人兼任網格黨支部成員,健全網格黨支部履職承諾和向居民代表述職制度,建立社區小微權力清單,完善居民公約,協調物業公司建設完善醫療保健站、便民洗車站、便民食堂、集中充電樁、群眾活動中心等各類服務設施,形成互相監督、責任共負、服務共享的“社會治理黨建共同體”。

“通過落實‘四議兩公開’、民情議事會、民情懇談會等制度,定期開展民主協商,拓寬居民反映意見建議渠道,現在居民說事、百姓議事已成為自治常態,各族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意識明顯提高。”團結路社區第一網格黨支部書記孫曉峰說。從矛盾糾紛到溝通協商,團結路社區形成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網格“微自治”格局。
法治“定紛止爭”
“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爭做法律明白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庫車市熱斯坦街道林基路社區的每個網格都有群眾調解室,這成為了庫車市開展法治建設的一個縮影。
庫車市高度重視法治社區建設,依托網格化管理,組建群眾調解室210個,建立小微糾紛網格調、一般糾紛社區解、重大糾紛街道管、疑難矛盾市統籌的聯調機制,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詢、“法律體驗”,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今年以來,調處矛盾糾紛2000余件,提供債務糾紛、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等法律咨詢4200余人次。

開展青少年專題講座,觀看法治教育視頻;法治宣傳欄、法治長廊、法治廣場、法治墻繪;“法律圖書角”、法律宣傳冊;網格黨支部書記專題黨課、遠程教育法律講堂、學習強國APP線上學法……一系列普法學法活動獲得了居民的好評,營造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氛圍,構建了鄰里和諧的社區法治環境。
德治“耳濡目染”
“汪媛媛是小區評選的‘好媳婦’模范,去年以來我們評選‘好婆婆’‘好媳婦’模范20人,在她們的帶領下,社區形成了孝老愛親、團結互助的新風氣。”東城街道水韻社區網格長吉米拉木·瑪木提說。

庫車市堅持以文養德、以評弘德,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相結合方式,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道德講堂、文化禮堂,舉辦“我們的節日”宣講、紅色電影放映、經典名著誦讀等活動,吸引萬名群眾積極參與,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健全道德評議機制,開展文明家庭創建行動、家規家訓弘揚行動、環境衛生美化行動、好婆婆好媳婦評選行動,在社區掀起學典型、傳精神、爭先進的良好風尚。
鼓勵居民黨員、退休干部、有文藝特長的居民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服務,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春節送福、健康體檢、節日慰問、文藝演出等活動730余場次,形成了戶戶溫馨和諧美好的局面,促使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更有活力、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