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喀什鎮其巴吐別克村位于阿布熱勒山山腳,距離縣城83公里。
34歲的提留哈孜·哈斯木是這個村的警務室民警,在此堅守了近十年。
提留哈孜出生于1987年,大學畢業后,他在喀什鎮文化站工作。2012年,因為熱愛,提留哈孜毅然報考了伊寧縣公安局,成為一名人民警察。
從警以來,提留哈孜一心為民,逐漸被村民熟識、認可。因工作突出,他先后獲得個人嘉獎、“優秀共產黨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

“近十年光陰能換來牧民群眾的認可,值!”提留哈孜·哈斯木說。
群眾的瑣事是他心中的大事
2020年11月3日發生的一起草場糾紛讓提留哈孜記憶猶新,他說,不到一個小時接了54個電話。
其巴吐別克村管轄著阿布熱勒草場、闊克喬克草場、伊犁河草場三個草場,草場面積26萬畝。春秋兩季,牧民開始大規模季節性轉場,難免發生糾紛。這些糾紛看起來是瑣事,在提留哈孜心中卻是大事。
事情發生在伊犁河草場,起因是牧民艾克木努爾(化名)的牛跑到了江阿拜(化名)的莊稼地啃食了玉米桿,兩家糾集10余人鬧得不可開交。怕鬧出事來的群眾不斷地給提留哈孜打電話。
“伊犁河草場離警務室有15公里,道路比較狹窄,汽車根本過不去。”提留哈孜回憶說,“當時情況比較緊急,我和同事趕快騎上摩托車,加大油門往事發地趕。”
到達現場,滿身滿臉塵土的提留哈孜跳下摩托車,沖到人群里,拉開聚集的牧民,穩住雙方的情緒,問清了事情的緣由,并運用“親情化解法”,成功化解了矛盾糾紛。
“其巴吐別克村以哈薩克族群眾居多,或多或少都有血親關系,‘親情’能拉近雙方的距離,問題就很容易說開來。”提留哈孜解釋道。

截至目前,提留哈孜已先后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
他的手機存有1951名群眾的電話
“有一天,我翻了翻自己的通訊錄,一數有1951個群眾電話。”提留哈孜說,平時有牧民的電話,他都會存下來,有事沒事也會打電話問問牧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現在,每天給提留哈孜打電話的牧民越來越多。不管什么時候,提留哈孜都會認真接聽,在他看來,那是牧民對他的信任。
2020年7月一天深夜,醉醺醺的看杰別克·阿布都熱合曼撥通了提留哈孜的電話,“兄弟,我的電視壞了,能不能幫我修理一下。”
接到電話后,提留哈孜“安慰”看杰別克先忍一忍,明天一早過去幫忙修理。第二天,他聯系村里的維修人員,很快修好了看杰別克的電視機。酒醒后的看杰別克說,“真不好意思,那么晚給你打電話,你不但沒生氣,還幫我修好了電視機。”
結識后,細心的提留哈孜發現看杰別克和其父親的關系有些緊張,他特地上門化解。現在,父子倆關系融洽,看杰別克也改變了懶散的習慣,在村里好好種地,農閑時也會出外打工掙些錢補貼家用。
每逢入戶走訪,提留哈孜都會用心地存下牧民的電話。牧民到山里放牧,他會時不時地打電話詢問情況。

每年夏天,牧民到阿布熱勒山草場放牧,提留哈孜提就騎著摩托車進山,再向牧民借上一匹馬,翻山越嶺,逐一走訪每戶牧民。牧民見到提留哈孜非常高興,總會泡一壺奶茶,或倒上一杯馬奶子,大家坐在一起聊家常,說說與法相關的那些事兒。
如今,牧場的盜竊案件一年比一年少。今年截至目前,未發生一起盜竊案。
兩代人的民族團結情
“我和提留哈孜關系非常好,小伙子很熱心,忙的時候,會過來幫幫忙。”拜什墩村村民朱軍元說,“我的父親和他的父親是幾十年的好朋友,我們兩代人親如一家。”
2017年與朱軍元結為親戚后,提留哈孜經常打電話或上門看望“親戚”。
2019年1月,提留哈孜工作中不幸發生了交通事故。朱軍元知道消息后,他帶著水果和營養品,從喀什鎮轉了好幾趟車,前往伊寧市看望住院的提留哈孜。知道他的病情無大礙后,朱軍元舒了口氣。
出院后,提留哈孜專門邀請朱軍元一家到家里做客,以示感謝。“沒想到,朱軍元哥哥的父親跟我的父親認識,而且還是很鐵的哥們兒。”聊天過程中,提留哈孜驚喜地發現,他們的父輩33年前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8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天氣異常寒冷,提留哈孜的父親哈斯木·達吾提別克從鞏留縣騎馬橫過伊犁河到喀什鄉,發現路邊有一戶人家,索性下馬到房子取暖,好客的朱學才熱情招待,兩人小酌一番,彼此聊得很投機。后來,哈斯木為了答謝朱學才帶了一只羊上門道謝,朱學才有時也會送些糧食給哈斯木,遇到什么困難,都會相互扶持,時間一長,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
“父輩們給我們做了民族團結的榜樣,我和朱軍元大哥會傳承下去,我們的下一代也要這樣。”提留哈孜說。
在村里,提留哈孜和朱軍元兩代人的感人故事早就成為牧民群眾眼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好榜樣。
2020年,因在民族團結工作中成績突出,提留哈孜被伊寧縣評為“第九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