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王蔚,1951年從西北農學院畢業后,自愿報名來到新疆。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調到和田地區工作,曾擔任和田地區水利局局長、行署副專員、水利總工程師,為發展和田地區的水利事業和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鞠躬盡瘁。1991年4月27日,王蔚因病在和田逝世。王蔚在和田工作期間,先后主持設計了24座永久性渠首,58座水庫,75座電站,3200多公里防滲渠。

“人生自古誰無死,奉獻精神最可貴。踏遍昆侖四十載,只為團結幸福水。”——王蔚
4月底的和田大地一派生機:田野上麥田綠浪翻滾,新滋長的玫瑰根須已鉆入土壤,車行迢迢滿目青翠。
難以想象,這里曾是新疆最干旱的區域,由于缺水,當地農民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畝產不過幾十公斤。
被和田人民群眾譽為新時代“水神”的共產黨員王蔚,以“人生自古誰無死,奉獻精神最可貴”的膽魄,克服重重困難,為百姓引來幸福水。
不忘初心、實干興邦。半個多世紀過去,和田碧水灌澆千頃綠,清泉潤澤萬民心,鄉親們正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一心向著目標前進
清明時節,艾拜杜拉·買提沙力老人帶著兒子、孫子,祭奠的是外鄉人王蔚,這一拜,已經幾十年。
“王總,您嘗嘗這石榴,是用您引來的水澆灌的,甜吶!”老人雙手捧著又大又紅的石榴獻到王蔚的墓碑前,老淚縱橫……
每逢清明,與王蔚一塊兒挖過渠、修過水庫、啃過干馕、睡過戈壁的同事和當地群眾總不忘來到他的墓前,陪他坐會兒,說說過去,談談現在。“沒有共產黨派來的王總,我們怎能過上好日子。”他們都對王蔚念念不忘。
時至今日,一聲“王總”,依然讓多少人聞之心潮澎湃,熱淚盈眶。王蔚雖已離去,但他的事跡在和田大地上未曾消失,在時間的積淀下,他的身影越來越高大。

1964年4月,王蔚帶著一些水利人員北闖“死亡之海”,進入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勘察和田河下游的情況,他與同事們在沙漠中吃午飯。
1958年春,年輕的共產黨員王蔚,帶著一批水利工作者,千里迢迢,從烏魯木齊來到和田。穿戈壁越沙漠的征塵還未洗盡,第二天一早,王蔚就懷揣干馕,身背挎包,肩扛測量工具,和同事們一起下鄉了。
看著一片片飽受干旱、風沙和洪水蹂躪的土地,看著鄉親們“半年桑杏半年糧”的窮苦生活,王蔚感到心痛不已。
“絕不能讓和田人民再受苦了。”王蔚下定決心要為和田人民引來幸福水。白天,他和同志們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戶,實地踏勘;晚上,他查閱資料,整理筆記,一盞小油燈總要亮到深夜。
很快,以改造舊灌區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水的利用率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和田地區農村轟轟烈烈展開。

“王總和我們一起吃住在農村,一個村一個村地幫助規劃條田,指導修建閘口和防滲渠道。”王蔚的同事阿巴拜克·吾布力卡斯木回憶說。
苦干加實干,昔日支離破碎的渠道被截彎取直,變成了網絡般交織的渠系;過去七零八落、高高低低的農田,變成了整齊的條田。
傾盡一生為人民
春天的和田一片安靜祥和,走進喀拉喀什河渠首的王蔚事跡陳列館,墻上的照片“講述”著當年王蔚為了和田的水利建設事業,為了和田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戰斗的光輝事跡。
為尋找修建高山水庫的理想庫址,1975年6月,王蔚帶著幾名水利工作者勇攀“生命禁區”。在玉龍喀什河上游的巍巍昆侖群峰之中,遭遇地震,面對滾落的亂石,王蔚組織大家緊急避險,情況穩定后,發出“早一天找到合適的庫址,就能早一天造福人民”的“戰地動員”。
山,越爬越陡;路,越走越險。毛驢怯步,他們換乘牦牛;過了海拔4800米的雪線,連擅走山路的牦牛也上不去了,他們便徒步攀登。

“別看昆侖山高,只要心里裝著為和田100多萬人民找水這個大目標,我們就一定能征服它。”就這樣,王蔚帶領大家穿雪線,趟冰河,克服重重困難,爬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度,獲得了修建高山水庫的第一手資料。
“王蔚早已將自己的人生納入了和田各民族的整體命運,將和田的繁榮發展與人民的幸福安康,看成比自己生命還寶貴的事情。”王蔚事跡陳列館的工作人員吾爾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激動地說:“即使躺在病床上,他還牽掛著和田的水利建設情況,爭分奪秒地為和田水利建設籌謀。”
雅普泉水庫的退休職工買買提明·則亞吾墩如今還清晰地記得,“1984年11月底,要維修水閘、清淤,寒冬水冷刺骨,沒有一個人愿意下水。此時王蔚剛好來到水庫檢查工作,見此情況,他當場脫了鞋,挽起褲腿,率先下水清淤、除草。“大家看了這個情景后,沒有一個人還能在岸上待得住,都跟著王蔚下水了。”
王蔚事跡陳列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著王蔚不平凡的一生。
半個多世紀過去,和田綠洲上的一個個村子,徹底擺脫了風沙之苦,人們生活在枝繁葉茂、綠樹成蔭的優美環境中。面對藍天碧波,撫今追昔,怎能忘懷當年為大家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王蔚呢。
把“夢境”變為現實
“我在這里工作28年了,每次站在這雄偉的大壩上,看著這一池碧水,我都由衷地為王蔚的深謀遠慮、憂國憂民的情懷而深深感動。”烏魯瓦提管理局總工辦主任吐爾遜托合提·艾合買提說。
“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高山水庫,沿河而下梯級發電。春天地里有水澆,夏天洪峰被削減;強大而廉價的電流進入綠洲,打井排灌,擴大耕地,發展工業,開發礦產;剩余的河水引入和田河下游‘綠色走廊’,沙漠里挺立起一道道抵御風沙的綠色屏障……”
為了讓前景誘人的“夢境”變為現實。1985年冬,王蔚退休后不去“享受”組織上為他在烏魯木齊安排的“養老”住所,又投身和田的水利事業。
“我們的工作不是為哪個人干的,是為了黨的事業!”王蔚的言行時時傳遞著全心全意為和田各族人民造福的信念。
許多見過王蔚的人說起他,都驚人的一致:瘦高個,背著黃色帆布解放包,穿著黑布鞋、中山裝……王蔚的穿著永遠都是這么樸素。王蔚一生勤儉,為了補貼家用,妻子常常和老姐妹去巴扎賣廢品。
多年來王蔚嚴以律己、嚴以修身,鑄就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與高風亮節。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傾盡一生為民的情懷”是他留給兒女最寶貴的財富。
1991年2月,王蔚被診斷為肺癌晚期,可他還一直惦念著尚未完工的烏魯瓦提水庫,在生命垂危之時,他說:我就是死也要埋骨和田,看著烏魯瓦提水庫完工。

王蔚生前,為和田人民留下了眾多的水利設施,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五十八座半”水庫——這個“半”,指的就是未竟的烏魯瓦提水庫。
如今,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已成為集灌溉、防洪、發電等多重效益于一身的大型調節水庫。高峽出平湖,這里也成為了和田的AAA級旅游景區。
“人生自古誰無死,奉獻精神最可貴。踏遍昆侖四十載,只為團結幸福水。”王蔚生前寫的詩,如今鐫刻在他的墓碑上。這碑文,對死者,是緬懷;對生者,是激勵;對后人,是啟迪。
王蔚,這個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和田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跨越時空,影響、激勵、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鼓舞后來者奮進,去編織更為壯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