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胡青山,1922年出生,河南省滑縣人。1939年入伍,194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在伊吾保衛戰中,被烏斯滿、堯樂博斯匪幫700余眾包圍40余日,胡青山帶領二連指戰員,打跨了土匪的7次猛攻,守住了伊吾城。同年9月,榮獲“全國戰斗英雄”榮譽稱號;1951年3月,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授予二連“鋼鐵英雄連”榮譽稱號。2002年9月22日,胡青山在徐州因病去世,享年80歲。

如果我犧牲了,你要代理我指揮二連拼到底,堅守伊吾。——胡青山
今年清明,伊吾縣迎來大雪,城北最高峰勝利峰銀裝素裹。
這座山峰因其高度可控扼全城,在著名的伊吾保衛戰中,是我軍防御作戰的主戰場之一。

71年前,“全國戰斗英雄”胡青山率領108名將士,在伊吾孤城英勇戰斗,與七倍于己的匪徒廝殺40天,取得了最終勝利。
雪落無聲。勝利峰下,一條鋼制棧道蜿蜒盤旋,直達峰頂。棧道有1950級臺階、四處彎折,代表著1950年那一場歷時40天的戰斗。
拾級而上,歷史的硝煙仿佛歷歷在目。
堅守孤城40天
勝利峰頂,一座碉堡安然靜臥,讓整個山峰顯得肅穆厚重。
伊吾保衛戰中,這座碉堡發揮了很大作用。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但不甘心失敗的美蔣特務烏斯滿、堯樂博斯糾集大批散兵流寇,在哈密地區發動武裝叛亂。匪徒們燒殺擄掠。群眾流離失所,紛紛逃難。
1950年3月18日,為保護群眾,進軍哈密剿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六軍十六師派四十六團一營副營長胡青山率領該營二連進駐伊吾縣。

胡青山的戰友王玉科在回憶文章《青山依舊在》中記載:1943年在抗日戰爭期間,胡青山戰績突出,是山東菏澤地區的戰斗模范,在魯西南地區是戰斗英雄。
富有戰斗經驗的胡青山,到達伊吾之后立即到全城制高點北山及山頂碉堡勘察,并清點了原國民黨駐軍留下的糧食和彈藥。

4月7日,記者登上勝利峰。這座碉堡歷經修繕,保持著當年的雄姿。伊吾縣烈士陵園有關同志介紹,這是當年戰士們與匪徒作戰的重要工事,戰士們依托碉堡,給予敵匪重大殺傷。
1950年3月29日,伊吾縣偽縣長艾拜都拉與烏斯滿、堯樂博斯勾結,糾結匪幫700余人,向伊吾撲來。
此時,十六師大部正在紅柳峽一帶追擊烏斯滿匪幫主力,距離伊吾百余公里。戰情復雜,二連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系。
匪徒四面包圍,伊吾成為孤城。

全連官兵僅108人,城內還有很多群眾,情況危急。胡青山立即派一個排搶先占領北山,以碉堡為依托堅守陣地;另一個排占領南山,控制了扼守縣城的這兩處制高點。同時,他號召大家發揚革命英雄主義,與匪徒血戰到底,誓死保衛伊吾。

3月30日起,敵人從四面八方向我軍連續發起進攻。二連指戰員在胡青山的指揮下英勇戰斗,至5月7日,40天里連續擊退匪徒7次大規模進攻、挫敗數十次小規模襲擾,斃傷敵匪數百人,狠狠打擊了匪徒的囂張氣焰。
遺言:“如果我犧牲了……”
“英雄浩氣貫長虹,光輝長照后人心。”
在伊吾縣烈士陵園,正門兩側石柱鐫刻的這副對聯,是胡青山及二連指戰員的寫照。

伊吾縣城位于山區,即使4月份也常常下雪,且夜寒風大。
71年前的這一場戰斗也是在4月,夜晚寒冷,陣地上無法生火做飯,全體官兵只能吃生麥粒維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胡青山帶領戰士們在碉堡與戰壕中竟然度過了35個夜晚,頂住了4次大雪襲擊。
擁有鋼鐵般的意志,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戰勝敵人的法寶。
在叛匪4月16日的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中,守衛南山陣地的二連7班傷亡較大。胡青山決定帶領機動班前去支援,出發前,他鄭重地向留守的王鵬月指導員交代:“如果我犧牲了,你要代理我指揮二連拼到底,堅守伊吾。”
“為了激勵戰士們堅持戰斗,胡青山40天機槍沒有離身。”2012年9月,曾參加此次剿匪和救援戰斗的十六師老戰士黃鼎耀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黃鼎耀時年96歲,居住在博爾塔拉州兵團農五師90團。雖年事已高,但思維敏捷、口齒清晰。
他說:“二連和大部隊失去聯系很久,師長、政委心急如焚,派偵察員化裝上山,遇到幾個匪徒,說二連全完了。匯報后,師長、政委不信。胡青山是優秀的指揮員,怎么可能呢?師長、政委決定派兩個營前去救援。”
1950年5月7日, 黃鼎耀加入援軍部隊。援軍直抵伊吾。胡青山帶領二連戰士們勇猛出擊,與援軍一起擊潰叛匪。歷經40天,伊吾保衛戰取得勝利。
32位將士在戰斗中犧牲。伊吾縣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環繞著座座烈士墓地,每座墓前均立有大理石墓碑,上刻烈士姓名,背刻烈士生平。恰逢清明,來陵園內緬懷烈士的干部群眾、中小學生絡繹不絕。
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
“父親很少講他自己的事。我們兄妹四個長大后,才知道父親原來是一位全國戰斗英雄。”4月19日,談起父親,胡建國的語氣很自豪。
胡建國是胡青山的長子,今年70歲,居住在江蘇省徐州市。

1950年5月7日,伊吾保衛戰勝利。5月9日,胡青山被六軍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
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發來嘉勉電,高度贊揚胡青山和二連全體指戰員——“你們這種堅強、勇敢、能夠克服困難、善于戰斗的精神,是不愧為人民解放軍的稱號”。

胡建國說,“父親一生身無長物,那些軍功章都交給了中國軍事博物館。他最牽掛的有三樣東西。一樣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發給他的一件厚絨衣,上面繡著‘特等勞動英雄’字樣。另兩樣是1955年,父親被授予少校軍銜時,獲授的一枚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一枚三級解放勛章。”

如今,胡建國還保留著這兩枚勛章,是他們四兄妹懷念父親時的念想。
1951年,胡青山作為一名營職干部,被特招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后,他留校當了教員。1962年,他主動請纓,調到西藏軍區,在中印邊境一線駐扎了4年。1966年,他因病離開部隊,轉業到了徐州市,一直工作到離休。

“從1951年離開新疆,父親沒有再回去過。”胡建國說,“父親對新疆很有感情。去世前,他跟我們說過很多新疆的事,也講過戰友們在新疆的戰斗經歷。不過,他從不講自己的戰斗故事。”
英雄已逝,精神長在。伊吾縣干部群眾常會到勝利峰戰場遺址和烈士陵園緬懷參觀。
今年清明節,伊吾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在烈士陵園和勝利峰戰場遺址開展了緬懷先烈主題教育活動。
伊吾縣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周菊英說:“學習英雄,致敬英雄,讓孩子們點燃信仰之光,傳承紅色基因。”

新疆軍區某部官兵表示,學習伊吾保衛戰革命先烈精神,發揚革命傳統、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為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站好崗。
如今,胡青山和戰友們誓死保衛的伊吾縣,鐫刻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經濟與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幸福安康。先烈們開創的紅色道路,在這里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