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今年以來,在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阿勒泰地區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的要求,總結提煉出具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七云共治”模式。


黨委領導“云引領”
阿勒泰地區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市域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以強有力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保障市域社會治理扎實推進。地縣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黨組織領導體系,推進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建設,健全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居民小區(村民小組)—樓棟(網格)五級治理體系,施行“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服務網格中”的工作模式,結合“訪惠聚”駐村工作、“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等,推動基層黨組織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主責主業的靶向目標更加精準,使各級黨組織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自上而下“領”起來、自下而上“統”起來,全面領導、條塊統籌、上下聯動、融合發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截至目前,全地區已組建街道“大工委”11個、社區“大黨委”63個、網格黨支部238個、樓棟黨小組319個,統籌選派村(社區)第一書記518名,擇優選派120名機關黨員干部到村(社區)任黨組織書記,將2萬名機關黨員干部分配至各小區網格,形成社會治理“抓鄉(鎮)促村(社區)固網格”工作格局,有效解決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難點和堵點。
政府負責“云落實”
明確政府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責主業,按照抓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效保障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雙促進、雙豐收的工作思路,將市域社會治理放在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位置。阿勒泰地區精心制定市域社會治理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可量化、可評價的總體目標,以發展大旅游為突破口,將喀納斯、白沙湖、可可托海等30多個景區串珠成線,形成地區旅游大循環,配套發展綠色有機農牧業深加工。通過旅游,不僅托起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還拓寬了群眾增收就業的渠道,直接和間接帶動10萬余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業,每人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在此基礎上,本著“群眾有所呼、政府有所應”的工作原則,從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群眾關注度高的社會治理難點、堵點入手,入庫市域社會治理重點項目總投資126.31億元。截至目前,已實施市域社會治理項目110項,完成投資76.81億元。
社會協同“云共治”
阿勒泰地區把社會組織作為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細胞,出臺社會民辦非企業平等準入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提高社會組織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素質。大力宣傳社會組織在服務群眾、維護穩定、推進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成功事例,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組織在市域社會治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各族群眾參與社會組織的熱情。與此同時,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養、管理和監督力度,對存在的問題即查即改,確保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全地區社會組織總數已達307個,其中社會團體210家,民辦非企業單位97家,社會組織會員和從業人員2.23萬人,基本形成門類齊全、層次有別、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在預防風險、化解矛盾糾紛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今年以來,通過社會組織消除化解的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達2000余件。
公眾參與“云服務”
以彰顯德治教化、從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轉變的治理格局為抓手,全面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市域社會治理全過程,使之成為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力量。進一步完善德治體系,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紅色戍邊衛士”“雪都忠誠衛士”等選樹宣傳活動,讓向上向善蔚然成風。強化德治約束,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專項治理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引導大家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健全完善組織化動員和社會化動員相互補充、常態化動員和應急性動員相互結合的志愿者服務體系,激發各族群眾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全地區已完成志愿者注冊7.3萬人,組建志愿服務總隊8支、分隊60支、小隊1151支,僅今年以來,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12.5萬余場次。其中,富蘊縣在新天地商貿中心打造的“額河義警”工作站和哈巴河縣在建業東路社區構建的“1+7+N”志愿服務體系,運用黨建、法律、道德、民約、科技、良序等多種社會治理手段,聯動開展社會活動,規范社會行為,已成為打造和諧有序的基層善治社會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法治保障“云推進”
阿勒泰地區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項硬指標,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全民普法和法治創建,不斷加強城鄉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建設,創新開辦“法治講堂·逢九開講 ”,將每月9日、19日、29日定為法治培訓日,邀請新疆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30余名教授通過地縣鄉村四級視頻系統集中授課。截至目前,法治講堂已開辦18期,受眾超過20萬人次。在此基礎上,以“八五”普法為契機,明確各級各部門(單位)聯動普法的責任,組織機關黨員干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員、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入戶走訪,在全地區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圍。
民主協商“云共建”
通過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各類規則,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發動農村“四老人員”、經濟能人、鄉賢名士參與基層治理。拓寬各族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制定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創新組織化管理和聯絡動員制度機制。針對城鄉發展不均衡,特別是鄉村治理機制不完善、群防群治措施不健全等問題,福海縣探索推行“鄉村大喇叭”治理工程,不僅有效化解了困擾鄉村治理的“通知難、集結難、互助難、發動群眾難”等問題,還總結提煉出“小事吹哨子,大事響喇叭,矛盾不上交”的“福海經驗”。目前,“福海經驗”已在全地區得到廣泛運用并收到了顯著成效。“‘福海經驗’總結提煉到位、操作簡便,在深化基層治理、消除風險隱患、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作用很明顯。”阿勒泰地委政法委副書記朱萍說。
科技支撐“云覆蓋”
以大數據、“云計算”服務治理體系建設為目標,全面推進“互聯網+市域政務服務”,編制《阿勒泰地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政務服務服務“碼上辦、掌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事項匯編》和相應工作制度,依托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搭建智慧政務、智慧黨務、智慧法院、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基本單元,全面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標準化、精細化程度。采取能融既融、能合既合工作思路,破除固有思維和治理模式,打破條塊(行業)壁壘,消除部門(單位)之間的數據隔墻,全力推進行政服務中心實體化建設。目前,已建成8個地縣級行政服務中心,實現82個部門(單位)集中辦公,通過推進“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讓辦事群眾都能享受“進一個門、取一個號、跑一扇窗、辦所有事”的便捷服務。通過搭建地縣鄉村四級行政服務網絡平臺,實現3937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00%網上預約、網上辦理。通過開展“五減一優化”工作(減時限、減材料、減中介、減費用、減環節、優化流程),壓縮辦事環節,精簡審批事項。截至目前,政務服務事項中需提供的相關材料減少50%,辦理時限減少70%,特種設備登記、公積金歸集和提取、企業設立以及變更、注銷登記等事項已做到即時辦結,群眾反映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