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6月,走進阿拉山口市,市區綠樹成蔭,車輛川流不息;綜保區內,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琳瑯滿目;一列列中歐班列滿載萬千商品,馳騁于亞歐大陸……
而在過去,這片土地令人印象最深的只有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
如今,隨著我國向西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數十年間,曾經的風口荒灘,變身為對外開放高地。屹立風中的阿拉山口口岸,已成為千萬噸級口岸站,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一張響亮名片。
“黑風口”建起國家一類口岸
在阿拉山口市氣象局博物館,陳列著一個個氣象觀測設備和一張張氣象工作照片。“為了記錄人工觀測數據,人們在大風中出門必須胳膊挽胳膊,或者腰上系根粗繩子,就怕被風吹跑。
”阿拉山口氣象臺臺長張金柱說,肆無忌憚的狂風一來便沙塵滾滾、昏天暗地,風過之處只剩下茫茫戈壁、光禿禿的群山和荒涼干涸的河道,所以人們都稱阿拉山口為“黑風口”。

“氣象站是建在這里的第一家單位。”張金柱告訴記者,1956年7月1日,兩名氣象人在風沙中建起了阿拉山口氣象站,阿拉山口市氣象局博物館留存著建站初期人們與風沙作斗爭的圖文資料。“那個時候的氣象人真的很艱苦,住地窩子,點柴油燈,喝苦堿水,建站材料和儀器全靠馬車運輸。”張金柱感慨地說。
同樣,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阿拉山口建起一座車站,更是克服了千難萬險。
4月24日,記者一走進阿拉山口站站史館,就被一張巨幅照片吸引。照片以白雪皚皚的阿拉套山為背景,站點密布、交錯縱橫的鐵路網躍然眼前。1990年9月,我國蘭新鐵路西段與前蘇聯土西鐵路在中蘇邊境的阿拉山口和前蘇聯德魯日巴站之間接軌,宣告東起我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連接太平洋、大西洋橫跨亞歐兩大洲全長10800公里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
“阿拉山口站于1989年10月24日動工,1992年10月14日竣工。車站等級為一等站,站型為二級三場混合式,擁有2個準軌場和1個寬軌場……”年輕的解說員陳乾告訴記者,每次講解,他內心就對前赴后繼奮斗在艱苦一線的前輩們充滿敬重之情。

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見證著歷史的變遷。1990年9月1日,全長476公里的烏魯木齊西站至中哈邊境口岸阿拉山口站的蘭新鐵路西段全線通車;1991年7月,阿拉山口站與德魯日巴站完成首批貨車交接作業;1992年12月1日,東方1080首列國際集裝箱專列從連云港發出,標志著新亞歐大陸橋正式開通運營;1992年6月20日,阿拉山口站開行首趟國際旅客列車……
從車站落成,到運營過貨,再到開通客運,如今的阿拉山口站年換裝能力超過2000萬噸,還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換裝庫,這背后既折射出阿拉山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提速,又凝結著無數建設者持之以恒的艱辛付出。
在戈壁荒灘干出一番事業
在阿拉山口中心城市展館內,一批批游客正在參觀,他們時而舉起手機拍照,時而輕聲詢問,時而感慨不已。
“照片是歷史最好的見證,那個時代的普通人都是平凡英雄。”站在阿拉山口海關初建時的老照片前,來自內蒙古的游客冀桂花感慨萬分。

1991年,阿拉山口口岸國際聯運鐵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海關、商檢、動植物檢疫、衛生檢疫等口岸聯檢單位陸續組建工作組,為進駐口岸作準備。當年7月,鐵路口岸臨時運營通車前夕,剛剛踏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彭國剛等23名年輕人,作為各聯檢單位的“前鋒”,背著行李來到了阿拉山口。
“那時候辦公室就是宿舍,白天辦公,晚上就地支起架子床睡覺,沒有廣播電視信號,看到的最新報紙都是一個星期以前的。”彭國剛回憶道。
指著墻上一張幾人埋頭工作的照片,彭國剛介紹,阿拉山口口岸開放初期,沒有電腦,也沒有打印機,他們只能手寫各類申報單。因為執法車輛配備不足,聯檢單位執法人員查驗貨物通常需要步行至查驗場,遇上大風天氣,都是胳膊挽著胳膊一起走,一步三退,10分鐘路程要走半個小時。沒有檢測儀器,不管酷暑還是寒冬,都需要爬上每列車廂進行人工檢疫查驗,手工操作審核一票票單證,查驗一列列火車,放行一批批貨物。
“那時候,所有初到阿拉山口的人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大家都鉚足了勁兒,要在戈壁荒灘上干出一番事業。”彭國剛的講述,鼓舞著同在館內參觀的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傅旭純。
作為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傅旭純常聽老一輩們講艱苦奮斗的故事。“面對難以想象的艱苦環境,第一代阿拉山口人用堅強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守護和建設國門口岸,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更要堅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層,努力奮斗,讓阿拉山口的明天更美好。”傅旭純說。
名副其實的“黃金口岸”
1990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阿拉山口口岸;2011年,國務院批準阿拉山口設立綜合保稅區;2012年12月29日,阿拉山口正式掛牌設市;2020年,阿拉山口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同年跨境電商業務僅用一年時間突破5000萬票,在全國增速第一……
阿拉山口中心城市展館內,清晰地記載著這座城市成長的脈絡。
城市展館建筑面積3351平方米,分A、B兩個展示空間,著力展現阿拉山口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戰略支點城市的獨特優勢,以及未來發展藍圖。

阿拉山口海關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今年該口岸完成進出口貨運量1103.9萬噸,經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中歐班列數量達2720列,同比增長43.5%。
經過數十年建設發展,阿拉山口口岸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過貨量最多、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大通道和集散地。阿拉山口這條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黃金通道,正不斷發揮輻射效應,造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