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公安局旱卡子灘派出所副所長胡斯曼·曲海帶著輔警努爾包拉提·托乎達和木拉提·阿哈提,整理好民情筆記本、藥箱、維修工具等物品后,前往旱卡子灘鄉夏季牧場。
“這個牧場離派出所雖然只有80多公里,但最少得走7個小時,除了少部分公路外,進山后的路其實就是牧民轉場的牧道,一路上都是河流、碎石,十分難走!”胡斯曼告訴記者。
下公路,進山區,碎石路延綿到深山里……

進山第一戶

17時30分,走出河道后,進入山區草場,轉過兩個山頭,山坡上出現一間木屋,“那里就是拜山別克大叔的家,因為他家在進出牧場的必經之路上,牧民每次進出牧場,拜山別克大叔都會用奶茶招待他們,因此牧區里有什么事,拜山別克大叔都知道。”胡斯曼說。
聽到摩托車的發動機聲后,拜山別克·伊力亞斯帶著老伴和兩個孫子迎了上來。
“木拉提,你爸爸身體還好吧?”交談中,記者從拜山別克口中得知,木拉提的父親退休前也在派出所工作,當年進山走訪時就常去他家。如今,木拉提代替父親,繼續為牧區服務。
“餓了吧,快吃點東西,從我這兒到最近的朱瑪別克家還有20公里山路,騎摩托車也不好走,可能要步行了,多吃點!”進屋坐下后,拜山別克端來熱奶茶招待民警。胡斯曼拿出民情筆記本,詢問拜山別克最近山里的情況。
簡單休整后,民警繼續朝著山里前行,走了10公里后,山路忽然變得陡峭起來,路僅有30厘米寬,一邊是山坡,一邊是懸崖。3人將摩托車停在路旁的一處小空地上,而后徒步前進。
義務巡邏員

在牧場,每一個牧民都是派出所的義務巡邏員。
兩個半小時后,3人徒步來到了朱瑪別克·努爾哈孜家,朱瑪別克得知胡斯曼還要去朱瑪別克·哈依達爾別克家,趕緊招呼孩子牽來兩匹馬。“胡所長,你們換著騎,去朱瑪別克·哈依達爾別克家還得翻五個山頭,我給你們帶路。”說著,朱瑪別克將民警的背包、藥箱等物品固定到馬背上,然后領著大家朝大山深處前行。
朱瑪別克說:“胡所長,最近在放牧時發現牧場里的野豬多了,前幾天遇到了賽力克,他家的牧場也常有野豬出沒……”胡斯曼聽后,一邊記錄一邊說:“你們在放牧時還不忘巡山,向我們提供信息,真是謝謝你們了,我們所里特意制作了‘義務巡邏隊’袖標,這是你的,我給你戴上!”
胡斯曼介紹:“旱卡子灘鄉的夏牧場共有122戶牧民,每戶2至5人不等,共有各類牲畜12000余頭,除了個別山頭上有信號外,其余大多地方交通閉塞、信息不通,牧民在放牧期間發現問題后,互通消息,然后距離有信號山頭最近的牧民到山上給我們打電話。牧民幫著我們做了很多巡山的工作,讓我們能更準確地了解牧場的情況。”
警民一家親

21時40分,夕陽的余暉灑在草場上,民警趕到了朱瑪別克·哈依達爾別克家。
聽說民警來了,附近的牧民都打著手電、騎著馬紛紛趕來,朱瑪別克·哈依達爾別克家的木屋里格外熱鬧,數月沒有下山的牧民們圍住民警,聽他們講山下的趣事。
“賽力克大哥,剛聽說你家的孩子下巴摔爛了,這是消炎藥,明天我到你家后,再給孩子處理一下傷口!”“朱瑪別克大哥,這是給你帶的眼藥水,一天兩次!”“這是給你家帶的鹽。”“口罩你們每人領3個。”……民警與牧民們聊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朱瑪別克·哈依達爾別克給民警準備好了馬匹以及食物和水,又讓自己11歲的兒子葉爾克給民警帶路,繼續走訪……
從1991年派出所成立,到如今30年的相處中,民警和牧民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就像一家人。
7月26日21時,在下山時,胡斯曼告訴記者:“進牧區一趟,最快來回也得2天,我們轄區最遠的一戶牧民距離拜山別克大叔家就有50多公里,我們進山走訪、進行防火宣傳,還要給村民帶些生活必需品等,事情都很小,但是牧民需要我們。”